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商,台海新捍衛戰士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5-02-15

瀏覽數 13,250+

台商,台海新捍衛戰士
 

本文出自 1995 / 3月號雜誌 第105期遠見雜誌

九四年是兩岸關係多事的一年。交年之際,台北和北京緊繃的神色卻似乎又和緩下來。

行政院長連戰去年底對兩岸關係有一番新的表白:「現階段兩岸交流以經貿為主軸。」中共馬上公開宣稱,「熱烈歡迎」台灣將兩岸關係定調於此。

經建會在九五年初提出報告,倡議要讓台資在大陸保持競爭優勢,醞釀多年的兩岸直航必須早做決斷。

台灣與大陸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似乎走到了同一個基調。去年北京已先將經貿定為對台工作重點中的重點。絡繹不絕兩岸的台商,未來顯然仍舊是兩岸關係的交鋒所在。

儘管相互喊話中的火藥味已經降低不少,目前兩岸關係仍然充滿了矛盾;個體與整體之間,經濟與政治之間,統與獨之間,和與戰之間。兩岸矛盾情結會因台商而有所導正,或者台商會溺在亂流中?火線上的台商,臨深履薄。

「台商比外商多了兩岸關係包袱,負荷實在很沈重。」窗外冬雪未止,到任才三個月的北京宏碁總經理劉學欽感受異常深刻。

台商一肩挑著兩頭重擔,重擔的一端是「叛徒」的嚴酷指責。

絕對的台灣利益至上者深恐,台商不斷蜂擁至大陸,形成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將會危害台灣安全。兩岸敵意未消,許多人憂慮台灣掉人中共以經濟促政治的陷阱。獨派鬥士更大聲斥喝,台商投資大陸是出賣台灣利益。

壓在另一端的,卻是「和平部隊」的沈重使命。

一些人從台灣經社發展和國際經濟發展出發,認為台商到大陸發展,是台灣產業升級、經濟繼續成長的重要契機。有人則以為,兩岸經貿交流意義甚且在文化及社會發展上,它可能是促使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重要關鍵。

兩岸倚賴如此之深的台灣商人,幾年間沈澱下什麼樣的雙方了解基礎?台商,會是台灣的和平使者,還是中共的代言人?一旦雙方不幸地走到對決,台商將根落何處?

十二月二十七日,大陸人民日報海外版登出由港台信息報與中國人民大學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七九.三%的受訪者認為,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已經「有所改善」或「明顯改善」。調查對象除了大陸人士,另有四成是港澳台胞的親屬。人民日報的結論是,兩岸三地隔閡少了,理解多了。

雙方認知差距深

從巨觀層次看,兩岸的確往良性方面互動。微觀台商在大陸投資、生活觸碰的每一個火花,卻涉及很多衝突面。

「整個大陸從上到下都要吃台灣,」八年前就在廣東設廠的裕響電子董事長施毓龍至今還不能適應:「那不是正常人與人相處的心態。」

到北京就任前,曾不斷看書、請教前輩的劉學欽夫婦,曾把作家苦苓描寫大陸見聞的諷刺文集「我的祖國我的媽!」給上司看。在台灣忙做環保工作、參加教育改革的劉太太,對北京不乾淨的自來水猶有餘悸。

大陸人對台商,一樣在認識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逐步織出台商形貌。

許多大陸人並未親眼見過惡行惡狀的台胞,但是在資訊封閉的社會,市井民眾盛行口語傳播,對台商的許多印象,經常是口耳相傳就蓋棺論定。

上海女孩眼高於頂,選先生首先就把台胞放在外國人、會說英語的中國人、華僑及港澳同胞之後。

「你們台灣來一條狗都能當經理。」幾年前,北京頂新集團發言人曾俊雄甚至從大陸朋友嘴裡聽到這麼一句重話。曾俊雄感慨良深地呼籲,每個台灣商人都該以此警惕:「來這裡應該不是把自尊放在地上踩,何苦讓他們覺得你賤?」

企業內也有一些適應不良症。許多台籍企業主管發覺,大陸幹部和主管之間,總有一層內外之分的線。員工對企業沒有忠誠感,敢隨時挑戰上級。「有時緊張到真的像搞階級對立,」一位台商副總敏感地察覺:「他覺得他是大中國,你是小台灣,被你管很委屈。」一些台資企業主管覺得,台灣高度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真要在大陸實施,常會造成困擾。

相看兩厭,台灣人討厭大陸人隨地吐痰,能言的大陸人馬上回嘴:「你都能吐檳榔,為啥我不能吐痰?」

接觸不少台商的北京全國台聯經濟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姜曉明持平而論:「好的台商還是主流,一般大陸人也能看清誰是誰非。」

「整個社會環境氣氛是有內、外人之分。」曾任台中市議員的台商王蘊嬌卻認為。

客居大陸的台商,對中共政府的認知,也隨個人經驗、背景不同,而有各自的解讀方式。

「怎麼有人會認同共產主義?」深圳一位台商不假思索地形容共產黨「從上到下,每一個人都腐敗」。上海一位跟合資中方發生糾紛卻撤資不成的台商,嘴裡的共產黨模樣是霸道、不講理。

但持中道看法的,也不在少數。「以前在台灣時很反共,現在覺得共產黨也是為人民在做事,比較能以正常的眼光看共產黨。」上海出生的汪兩生,一九八四年回到上海,曾替泰國正大集團做事。

為了了解鄧小平思維邏輯,台灣籍的上海中興百貨總經理馮仁厚買了鄧文選第三輯詳加閱讀,還將內容整理後帶回台灣給同事看,他說:「鄧小平把大陸經濟改革叫做市場經濟,不稱資本主義、也不叫共產主義,這跟三民主義有什麼不同?」

雖然外界指責中共枉顧人權,即不只一個台商認為,中共處理六四民運並無失當,他們相信「美國、台灣那一套拿來用,都會大亂」。而當美國在九四年底拒絕中共加入關貿總協,中共宣稱要以貿易制裁做報復時,一些旁觀台商也不禁額手稱讚:「有骨氣。」

與其說他們的國家情感走了私,不如說是反映了處在矛盾糾結的兩岸間的無奈。

統獨意識複雜

九四年台灣最轟動的一本書「一九九五閏八月」,作者鄭浪平在相關書籍「閏八月震盪」中指出,中共的「解放」台灣戰略,不是從海峽對岸的軍事攻擊發起線出發,而是從幾萬的台商,以及幾十萬的民心發起攻擊,「統戰是中共奪取權力的看家本領,對付台灣這些短視近利的政客與商人,根本是綽綽有餘。」

台商,真會是台灣心防最先瓦解的人?

從極統到極獨,除了兩個極端,各種主張都可以在台商找到市場。北京台商協會會長吳昌明,是支持兩岸和談的代表。原籍河北的吳昌明是從中央信託局退休的老國民黨員,「台灣是弱者,這是不需爭辯的事實。台灣人的根在哪裡?不能否認歷史事實。現在共產黨也沒有要我們投降,只是要我們談,這一代談不完,下一代談,不能拒絕談嘛。」他忙不迭地補充:「我也是陽明山受過訓的,國民黨意識非常堅強的。」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台灣主權不重要,主要是安定。」在蘇州用直投資的陳紹箕持中間看法。他認為短期內共產黨沒法領導台灣,兩岸維持一國兩治最好。但是長期以後中國大陸和台灣統一,「沒人敢看輕台灣」。

中共武力犯台的陰影,自然是一個重要變數。十個台商有九個都相信,台灣如果此時獨立,中共一定會攻打台灣。他們相信,台灣一旦不自我節制,大陸高舉民族主義大旗,可能為台灣帶來別無選擇的戰爭狀態。

「我試過他們的反應,」江蘇昆山的台商蔡一明語氣堅定:「不要認定大陸人民都想過好日子,不願戰爭。中共中央可以在十天之內塑造為民族而戰的氣氛。」蔡一明自認原是國民黨極右派,現在卻是新黨的擁護者。

「台獨?叫他們(主張台獨者)生二十個小孩,先去打打看。」一位台籍家電業台商大聲反駁。

「我怕死,我不會支持民進黨,我是商業黨。」天津台商林天爵則直言不諱。

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也不是沒有市場,其中不乏台獨基本教義派擁護者。

「台灣和大陸要對等、平起平坐,台灣前途應按人民集體意識決定。」九四年最後一天守歲,幾杯洋酒之後,一位台商向來訪者吐露他人單勢孤的苦悶。省長選戰時,他捐了二十萬元給陳定南,他口裡反宋楚瑜箝制台語文化的論調,和民進黨文宣如出一轍。

有些人則是感情上支持台獨,理智上認為不可行。上海的台商賴鴻標表示,他支持民進黨,但不支持台獨,因為「技術上不可行」。

「台獨聲音存在是好事,但不要假戲真做,只要台灣維持住,對台商有好處。」精神上支持民進黨,台北市長選舉時,要員工回去投給陳水扁的馮仁厚又是另一種意見。

台商的統獨傾向究竟如何,恐怕跟台灣民眾一樣複雜而多元。

有人認為,台商多半不贊成獨立。也有人主張,會有愈來愈多人支持台獨,「因為在此地感受到共產黨思想確實不適合台灣」。

汪兩生分析,小企業老闆,基於求取生存空間需要,不會反對統一。大企業主則根本上就反對獨立,「是為既得利益而擁護國民黨」。李華夏則觀察,兩岸經濟依賴愈加重,獨立聲音將愈被稀釋。

跳開來看,台北對統獨政策曖昧未明,才使經貿政策與統獨之爭牽扯不清,徒增台商意識型態上的負荷。

李華夏指出,台灣究竟要與大陸統一或是獨立,這項決定會牽動經貿政策作法,但是目前政府本身沒有清楚定位,卻期待台商投資能發酵成政治效應。

台商使不上力

前美國駐中共大使李潔明去年年中在一項研討會中指出,台灣與福建、廣東在經濟上的連結,將使中共任何對台採取的軍事行動,都受到內部牽制。

他並沒有說出牽制力量從何而來,但是,「使不上力」卻是一般台商共同的無奈心態。

台灣和國外一些民主自由信徒希望,藉著台商在大陸沿海各地設廠,可把資本主義對共產世界的影響繼經濟層面之外,朝政治、社會、文化等全方位擴大。

照理說,跨國企業藉資金及行為移植,透過生產及生活國際化,會影響被投資國。「依照當初設計,如果政府有計畫訓練中小企業,是可以達到遠種效果。」李華夏惋惜政府並沒有這麼做,結果當文化素質較高的大陸人遇見對大陸史地一竅不通的台灣黑手,自然把台商瞧扁了。加上大陸人以祖國心態自居,心理上便不把台商當作學習對象。

台商在大陸建構的無形網絡雖然不斷擴大,但至今卻未對中共造成政策壓力。

一位上海台商舉例,中共原本要實施的增值稅,港商李嘉誠一說,就暫緩實施,「高清愿、王永慶都不夠力,太小了。」

在民間層次,用正常的投資、管理行為改變其體質,卻多少有一些效應。

裕響的施毓龍替員工改善衛浴設備,過去有員工半年不洗澡,就用廠規要求他們。深圳超匯鏈條董事長吳能明為有家眷的幹部配給宿舍,「讓他們有希望,不必發財就可擁有這些」。

但台商在政治方面很難扮演角色。去年一年,台灣被中共武力犯台的說法困擾連月,有的台商急急探聽真假,有的閉口不談,以免丟臉,卻沒有人曾企圖以理說服中共。

相形之下,藉閩台一家的氣候,希望對岸的「原鄉人」在必要時為台灣人說話的想法,也很奢侈。「廣東曾為香港說一句話嗎?」操廣東口音的李華夏反問。

至於對台灣,台商認為只有大企業有施力點。有人猜測,陸委會主委黃昆輝下台,是對執政黨有功的大企業要求回饋的結果。

但是台商認為,來去大陸都為經濟因素,真要說「以商逼官」做出對台灣有害的事,又太政治化,「只要政府本身做得對,誰逼都一樣。我們也在逼對岸呀。一陳盛沺不以為然地說,

「如果政府連教育了幾十年的人民都沒有信心,還會對什麼有信心?」一位學者樂觀地反問:「國家安全的問題絕對存在,只是看要把它弄到多大。」

台商的現實論調是,沒有能力逆勢操作政治現實,只能用最少資金取得最大經濟利益,至於建立政治互信,是以後的理想。

學者李英明則指出,設法讓兩岸經貿更活絡,讓台灣、大陸經濟互動更從國際結構結合,反而可緩和兩岸關係。如果台灣力量相對提高,政治風險就相對降低。

從負面玩

「換個角度,從負面玩,繼續維持經貿關係,這麼多人在他手上,他不怕我們,讓我們在外面的空間大一。,」李英明構思戰略。

廈門一月開始實施的台胞投資保障條例,允許台商參加市、鎮兩級人代會選舉,為兩岸政治對接鋪路的意味極濃。

如果兩岸是敵人,該怎麼贏取敵人尊敬?如果是朋友,該怎麼去除彼此隔閡?這群信奉經濟自利、政治自主原則的台商,應該不是叛軍,而是和平部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