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了解躁鬱症,更不理解躁鬱症在面對人生情緒洪流時,那股最抑鬱、沉悶、沮喪的消極,《一念無明》用最坦率、真誠、直搗人心深處的張力,勾勒起觀眾那股最感慨的思緒,電影的後勁十足,著實發人深省。
故事描述,阿東(余文樂飾)從小因父親工作離家而無力安頓家庭,身為長子的他需獨自照顧飽受病患折磨的母親(金燕玲飾)。但母子二人情緒互相牽動彼此對立,猶如一場漫長的困獸之鬥。
阿東的父親大海(曾志偉飾)長年來因為工作逃避照顧重病妻子的重擔,而小兒子又在美國有著高學歷、飛黃騰達的發展。阿東面對父親的逃避、弟弟的事不關己、悉心照顧母親卻又不得諒解的磨難,他無處宣洩,更對人生無所適從,甚至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
直到有一天,大海驚覺一直逃避的問題釀成悲劇,獨居多年的他,在愧疚和孤獨驅使下,接受醫院建議,將阿東接到自己的隔板房暫住。兩個背負沉重愧疚的大男人只剩下對方,但是蝸居在狹小的房間內的親人,卻是彼此最不能面對的過去。
余文樂的精湛演技可說是讓整部作品最出色的關鍵,他有如東方版《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之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那股集結所有負面情緒的哀傷、面無表情卻又對人生充滿絕望的壓抑,全然展現在那深刻、惆悵的眼神中,我們彷彿透過大銀幕跟著他進行了一場人生歷練,令人驚嘆。
余文樂為了全心投入躁鬱症患者角色,事前與導演詳細溝通各個細節,由於拍攝資源緊繃,將戲份壓縮於短短14天,逼使戲份貫穿整個電影的他,必須按照文本和拍攝安排,早午晚經歷各種情緒起伏不定狀態,需求不單單是演員技巧,更是對人類情緒負荷的極大挑戰。
余文樂自己就說,「這14天,感覺拍了很久很久,」拍攝後更曾直言「有一段時 間不想見到導演,一看見他就想起當時的痛楚!」儘管這電影為他帶來極大痛苦,也因此透徹詮釋了阿東這角色備受壓力的狀態,並於多倫多影展及各地放映中獲得高度評價。
而曾志偉坦言害怕「不開心」的電影,看完劇本卻無法抵抗,答應演出之餘,更即時致電金燕玲邀請她演出《一念無明》的母親角色。
曾志偉多次表示,「作為演員,一生都在追求好劇本。」這次文本最觸動志偉的是「父子情」,他直言看著戲中的余文樂,每每令他想起兒子曾國祥,藉著父親想幫助兒子卻不知從何入手的忐忑心情,揣摩這一生逃避的「廢柴爸爸」角色,當中不懂作為丈夫、作為父親的懺悔,以及渴望守護兒子卻不得其法的狼狽,讓他感同身受。
導演黃進表示,這是一個劇組很想帶給香港人的故事:「我們如何面對問題,覺醒,並尋求改變。即使問題已經發酵潰壞很久、即使我們安於逃避許久,只要我們意識到憑著一己之力,我們可以做的選擇、修補的關係、改變的事情,往往比我們想像的多。我們每天都可以成就一個新的自己。」
透過電影,我們可以深刻認識香港那種擁擠──隔板房中的鄰里,同樣是被壓迫的人,但他們沒有團結起來,卻自自然然的向更弱勢的施壓。
也許,大家都不是壞人,但我們往往施加暴力而不自知。有時出於軟弱、有時基於無知,這是平庸的邪惡,同時也是這個城市的寫照。
人沒有本善或本惡。我們只能敏感並審視面對生活中每一次選擇,戰戰兢兢的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劇照提供: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