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傅校長在的時候」,事隔四十五年,即使從來沒有見過傅斯年的台大人,至今念茲在茲的仍是傅斯年留下來的精神遺產。
他在台大只有一年十個月,但今天台大仍處處留有他的影子。傅斯年接任校長時,正是台大歷史最暗淡的時候。
光復後四年內,台大校長共換了三任,日據時代建立的學術規模也因為日籍教授離開,陷入學術真空、校務混亂的瓶頸。
應當時教育部長朱家驊之請,傅斯年抱病到台大主持校務,於民國三十八年一月抵台,接任第四任校長。這位五四健將一到台大,便整頓紊亂的校園,建立校務會議制度。他凡事求好,曾經為了聘請一個助教,特別開了四次會才敲定。
傅斯年在台大延續北大學術自由的薪火,並聘請北大名師到台大任教,此外,董作賓、屈萬里、方東美、臺靜農等大師級導師,都應他親自邀請而來。
當時台大師資參差不齊,有的教授甚至還掛名是已淪陷的廣西大學兼任教授。為嚴格淘汰不適任教師,傅斯年親自到教室旁聽,兩年內解聘七十幾位老師。他並且改善學生宿舍,頒發優良學生獎學金,由他創設的書卷獎仍沿襲至今。
為維護學術自由,黨政關係良好的他,出面保護左派老師免受政治恐嚇。曾有特務要進入校園搜查「匪諜」師生,傅斯年一怒之下在報上為文指出:「學校不兼辦警察任務。」
研究傅斯年生平並撰寫傳記的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分析,學貫中西的傅斯年有學術的霸氣,也有領導的魅力,在台大不到兩年的時間,為台大立下自由討論、獨立研究的學術方針。也只有學術地位崇高的他,才能抵擋政治干預學術,堅守學術中立的原則。
從傅斯年手中接下畢業證書的園藝系教授康有德追憶,傅斯年平易近人,平常和司機就在行政大樓校長室前吃花生下棋。而學生最喜歡讀博斯年寫的公告,像一篇小品佳文,學生都會把它背下來。
傅鐘常響、傅園依舊。台大九任校長中,如果有一位是讓台大人覺得光榮無比、可以永遠追求的理想校長,無疑就是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