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同根台大,相煎朝野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4-11-15

瀏覽數 11,350+

同根台大,相煎朝野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台大的大是用很多第一堆砌的--聯招第一志願、校地第一大、歷史最久、預算最多……,種種「台灣之最」,涓涓滴滴累積出台大今天無處不在的影響力。

台灣「四百年來第一戰」省市長大選,三黨提名的九位候選人中,只有兩個不是自台大畢業。

現今國家主要決策者,從總統、行政院長、司法院長、內閣部長(五位)、立法委員到中研院院長,大多都在這間名校烙上徽記。「台大幫」學者,更是李登輝總統做決策的幕後諮詢智囊。

一年預算近百億,比一個六十萬人口的縣市還多,相當五所國立大學的預算總合。立法院曾提議要刪掉台大部分預算,多位校友委員立刻站起來為母校仗言。司法、律師界一半以上是台大校友,十七位大法官中,台大人居七成。財經金融體系亦處處可見台大影子,財政部長、央行總裁也是台大商學院畢業生。

學術圈更不待言,台大教師拿走國科會最多研究經費,中研院有二十幾位院士來自台大。台大校友的勢力圈也輻射到海外,美國校園的台灣籍教授中,台大人占一大半。

影響涵蓋政治、學術、社會各層面,台大一直以台灣學術龍頭自傲。第一任民選校長陳維昭表示台大選不出傑出校友,因為「傑出的人太多了」,言談間難掩得意神色。

「最大人才供應商」

冷眼觀察,台大對台灣政治、社會的衝擊,高過在學術上的影響;也有人批評,台大能在台灣政界產生如許影響,多半靠歷史庇蔭,少出於學術成就。

日據時代,台灣只有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一所「欽定大學」,全島菁英群集於此,殖民政府也抱有把它辦成一流大學的氣魄,幾位日籍教授還曾登上諾貝爾獎提名名單。

繼承過去歷史遺產,光復後的台大仍保持一校獨大的特殊地位,享有國家最多資源,成為學術圈中的「既得利益者」。政府選才,唯此一家,台大遂成「台灣最大人才供應商」,一位政治觀察家總結。

正因校友在政界異常活躍,帶動台大從政熱潮,近幾年法學院取代商學院,成為大專聯招第二類組的第一志願,台大政治名門的地位更形鞏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儘管叱吒今昔政壇的政治人物多出自台大,但法律系校友謝長廷仍惋惜,受限二二八事件,台大有一個政治世代中斷,影響力因此打了折扣。他預測,朝野兩黨中生代的接班人多由台大校友接棒,再加上海外台大人才回流,力量匯集在一起,影響力量還會到達高峰,「台大的時代真正來臨」。

然而,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台大,是否曾為台灣提出什麼關鍵的進步思潮?部分社會學者質疑,台大的第一,並非本身創造,而是社會對它盲目崇拜。

在台大任教超過三十年的考選部長王作榮持平分析,在政界,台大系統勢力雖然龐大,但台大出身的政治人物,並沒有因為是讀最好的大學,就能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創造出清新廉潔的文化或思潮,仍是偏重私利或政黨利益,不是考慮國家大義。

「台大並沒有培養出真正高瞻遠矚的領導人,台大出來政治人物是「政客多於政治家」。」他惋惜地指出。

另一位政治觀察家也長歎,台大畢業的行政官員沒有預期中應有的理想從政風格,仍是隨俗在和政治稀泥;目前推諉塞責、逢迎暴力的政壇文化,台大難辭其咎;在議場打架、玩弄金權政治的台大高材生亦所在多有。

此外,雖勇於站在各項改革運動的第一線,學術基礎最雄厚的台大,卻沒有為台灣各領域提出深刻的學理架構。

台大對台灣社會,是運動型的參與多於思考型的貢獻,因此有人從教育觀點痛責台大「不務正業」,積極投入各種政治、社會運動,沒能在學術本行,真正樹立第一的榜樣,辜負了最同學府的真正價值。

成員多為台大教授的澄社社長黃榮村疼惜地表示,在台灣,台大最有可能成為國際一流學府,但一直無法躋身世界知名大學之林,實屬可惜。

一位高層政務官更期許,台大要在開風氣之先的知識領域投入更多心力,多培養一些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大師級人物,而不是以出多少政客沾沾自喜。

重要的是,台大也不能只甘於做台灣第一。最受台大人懷念的校長傅斯年曾期勉台大人:要貢獻台大予宇宙精神,用世界標準自我期許;史丹佛大學政治系教授奧本更明言:二十一世紀的大學是國際性大學,服務的是全世界,而非一國一地。

過去台大在社會寵兒的光環下昂首闊步,享有他校望塵莫及的權力,背負了社會莫大的期許;未來台大應該在與國際名校較一長短的鞭策下,用世界級的學術貢獻來贏得做真正的第一大學美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