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宋朝流行的吉祥年畫

【每週讀好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6-12-19

瀏覽數 105,100+

宋朝流行的吉祥年畫
 

本週推薦好書:《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作者:李開周/時報出版

書籍介紹:

冬至吃餃子、李清照好賭成性、春節像過萬聖節、皇帝過年照樣上朝...

在年節氣氛漸淡的今日,遙看宋朝的生活及習俗,別有一番庶民樂趣! 

你知道當今的新年習俗大都能從宋朝溯源嗎?祭灶、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是不是相當熟悉呢?

不過以前宋朝過年與現代還是有不太相同之處,你知道皇帝過年仍然得上朝嗎?宋朝春節假期比現代短?乃至於每年暖暖吃湯圓的冬至,宋朝人吃的東西也都是你我都知道,卻想都沒想到的食物喔!

喜歡看看傳統民俗的古今差異的人千萬不能錯過!

書摘搶先看: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宋朝流行哪些年畫?

宋朝流行三種年畫。

第一種,俗稱「門神」。門神以武將居多,如秦瓊、敬德、關羽、張飛、衛青、馬援......這些在中國歷史上聲威赫赫的名將,全部被雕版印刷製成門神,貼到了宋朝人的大門上。據岳飛的孫子岳珂介紹,宋孝宗為死去的岳飛平反昭雪以後,岳飛也成了南宋民間最流行的門神之一。

第二種,俗稱「鍾馗」。鍾馗是法力高強的神仙,傳說成仙之前是唐朝書生,因奸臣當道,考進士時金榜落第,一怒之下撞死在金殿上,然後被封為神仙,負責斬妖除魔,其法力遠遠超過那些歷史上的武將。宋朝人除了把鍾馗做成年畫,還把鍾馗的妹妹畫到了年畫裡,俗稱「鍾馗小妹」。

鍾馗小妹名叫「鍾花」,死後也成了神仙。鍾馗擅長捉鬼,鍾花則喜歡吃鬼,將小鬼當零食,一天能吃幾十隻。把她的畫像貼到門上,自然也能擋住邪祟:小鬼剛走到大門口,抬頭瞧見鍾馗小妹,唉呀!這個煞神怎麼在這兒?千萬別被她一口吃了,趕緊跑!

無論是武將年畫,還是畫著鍾馗和鍾馗小妹的年畫,都屬於防禦型的,寓意都是驅鬼避邪,保護人類。此外還有第三種年畫,不為防禦,只為討個好兆頭,如宋人筆記中常常提到的「財門鈍驢」和「回頭鹿馬」就屬於這種年畫。

財門鈍驢是一頭馱著兩大筐乾柴的胖驢,因為胖,所以遲鈍,故名「鈍驢」;又因為這頭鈍驢馱著乾柴,「柴」與「財」諧音,故名「財門鈍驢」。過年的時候在大門上貼一張財門鈍驢,寓意來年發大財。

回頭鹿馬是一隻扭頭回望的鹿。「鹿」與「祿」諧音,把這隻鹿貼到大門上,寓意祿神照命,孩子長大了能做官。時至今日,財門鈍驢和回頭鹿馬均已失傳,現代人更喜歡那種畫著胖娃娃抱金魚的年畫,寓意年年有餘。

宋朝流行的吉祥年畫_img_1

宋朝流行的吉祥年畫_img_2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宋朝冬至吃餃子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臺灣人過冬至流行吃湯圓,大陸人過冬至流行吃餃子,宋朝人過冬至則以餛飩為主食。

宋朝人的飲食概念頗為特殊,他們說的「炊餅」實際上是饅頭,他們說的「饅頭」實際上是包子,他們說的「包子」實際上是用菜葉裹餡兒的菜包,而他們說的「餛飩」實際上正是現代人所說的餃子。

剛才說宋朝人過冬至以餛飩為主食,實際意思就是他們過冬至以餃子為主食。過冬至吃餃子,和今日大陸的北方人沒有區別。

讀者諸君可能會表示質疑:餛飩是餛飩,餃子是餃子,餛飩怎麼能和餃子畫上等號呢?沒錯,現在的餛飩和餃子是有區別:餛飩皮薄餡少,餃子皮厚餡多,餛飩多用方皮,餃子多用圓皮。可是宋朝人說的餛飩和現代人說的餃子完全是一回事兒,同樣是用圓皮包餡兒,同樣是包成半月形,中間鼓鼓的,兩頭尖尖的,邊緣扁扁的。

宋朝也有真正的餛飩 ─ 真的是餛飩,不是餃子。宋朝人包餛飩,包得很大,很複雜,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鐵籤子串起來烤著吃,當時管這種食物叫「餶飿」(讀作「骨朵」)。也就是說,宋朝的飲食概念有些變態,那時候的餛飩就是餃子,而那時候的餶飿才是餛飩。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提到宋朝人過完冬至時常講的一句民諺:

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

冬至這個盛大節日過完了,皮鞋的底子也踩破了,為什麼會踩破呢?可能是因為冬至那天到處送節禮的緣故吧。送節禮要準備很多餃子,可是由於這些餃子有來有往,既沒有送完,也沒有吃完,過完冬至還剩下一大批,怎麼辦?敞開了吃吧!

── 摘自《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圖片提供:時報出版;瞭解更多本書,請上時報出版官網查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