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喚醒內心的台灣狼!在對岸讓我看見的不只未來,還有現在

【遠見 × UrSchool︱學習經驗談】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6-09-30

瀏覽數 29,700+

喚醒內心的台灣狼!在對岸讓我看見的不只未來,還有現在
 

分享人: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雙主修航太系/梁祐銓

照片提供:梁祐銓

UrSchool採訪編輯: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黃培陞

「去之前,我認為中國是未來的市場;去之後,我認知到中國是現在的市場。」

我是梁祐銓,目前就讀於台南成功大學數學系四年級,並雙主修航太系,大三下那學期我選擇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換一學期。首先,早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有陸續聽到一些交換的分享,直到雙主修航太系後,發現到自己不能局限於兩個科系之間,而應該要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便有了交換的念頭。

那時候只覺得中國是未來的市場,有著各式各樣的機會、市場又大,未來希望可以到大陸那邊發展;考慮到碩班有到那裡唸書的念頭,這時以學生的身分先行「考察」,事前看看大陸的整體環境、學生素質,本身就是一件很超值的事!目的明確之後,我將學校鎖定於北京地區的學校,原因在於即使其他二線以外的城市,可能有很好的大學,但地區內或許就無法看見整體中國的趨勢,再加上那時北大、清華的名額都已經額滿,於是我選擇了與專業相關的北航。

談起交換前必要的考量,理工學院的必修課程大多都在三年級時收尾,課業整體較繁重一些,但如果四年級才申請交換又會遇到研究所的申請黃金期。如同我最後選擇三年級出去交換,回去後同學幾乎都沒什麼學分,而我則得承擔25學分補足三年級沒上到的課程;但其實以我的情況來說,下學期的課就會降至10幾學分,剛好搭得上大陸研究所主要申請時間,不會讓課業壓縮到研究所的準備。

課堂上親身體驗大陸學生態度,觀察所謂受台灣媒體去脈絡化的現象

親自體驗過一學期後,我個人覺得有些現象沒這麼誇張,卻是台灣大眾媒體一直幫大陸學生造神,營造出一種「對面總是比較好」的對立。長期下來,對台灣的年輕人不太友善,某種程度也貶值了我們自己。

即使如此,我還是認為了解他們的野心、明白企圖背後的根本,是這趟交換非來不可的理由之一。其中一點在於:他們不會滿足於中國的市場,而是將眼界放在全世界。那裡的學生總是提早到教室,原因不是可以和身旁的朋友聊天,而是提早背英文單字,以準備畢業後出國工作的托福、雅思;找實習這部分他們非常積極,很多人大一暑假就開始,不會等到高年級才思考自己要的未來,一部份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這裡的企業給的機會相對充足、不會過多限制年紀等門檻;高考分數至上的思維,始終深深影響他們至大學,也就是大學在校成績仍決定他們將來工作的好壞、是否能出國唸書,自然地他們必須在大學成績上有所計較。或許來大陸之前我們早就知道他們非常具有競爭力,卻往往忽視了他們不得不競爭的的理由。

在這裡,任何專業最好都要互聯網+

就我的理解,中國現今許多產業相當強調與互聯網的連結,它屬於中國當今最火熱的話題,只要你有辦法搭上邊,產值上就有機會翻好幾倍。教學上與如此的社會氛圍也息息相關,最明顯不過的例子莫過於,雖然我選課上大多偏向數理類的課程,但即使是數學課,他們也會舉不少專業領域與互聯網實際應用的例子,凸顯了當地非常在意未來產業與社會的連結;只不過比較可惜的一點,在北航的理工學院課程相對人文類課程,即使是中國的重點學校,仍處於傳統式的教法:台上教授講台下同學聽,互動性稍顯不夠。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交換最大的收穫是能夠深入認識北航的登山夥伴

早在交換之前,我就認定這趟旅程最重要的是認識人、認識環境,所以到那裡之後就很積極跑當地社團,盡量不要只跟台灣學生交流。其中我參加的凌峰社(登山社)便是全北航最大的社團,大約每隔兩個假日左右,我就會和他們一起去北京近郊露營爬山。這段時間裡,一旦出去後可能就和十幾個人一起住、相處兩三天。在那過程中,可能你的手機會沒訊號,沒有通訊軟體的影響,你這幾天都可以很專注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像是白天體驗登山相互幫忙、晚上一起搭帳篷或聊天,很直接地認識到這群人。

老實說一開始參加時,我或多或少擔心因身份的不同,受到不太友善的對待;去了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由於他們本身抱持著你也是中國人的想法,僅僅對於你從台灣來的身份感到好奇,並不會有過多刻板印象存在。反而是我自己從與他們相處之中,發覺大陸夥伴性個上大多很熱情、很講義氣,一旦答應了你說什麼一定會做到,而非我們所想像。仔細思考背後的原因,我在想或許地域佔了其中很大的因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廣大地貌相隔之下,只能透過社交軟體來維繫,如果你認識一個人並不留下聯絡資訊,那麼極有可能他就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出現於你的生活之中,這點和台灣的差異是相當不一樣的。

嘗試過後,我仍想回到那片充滿機會的土地發展

去之前,我認為中國是未來的市場;去之後,我和其他交換生討論到:中國尤其在互聯網、行動支付這塊發展迅速,他們現在可能只缺更多的好點子,其他基礎需求早就已經滿足得差不多了,所以說未來的市場反而會在東南亞。可能十年前,他們主要靠著工業撐住整體經濟,但近年服務業已經非常蓬勃,經濟結構上已經有了意想不到的改變,有點類似於南韓受幾個大企業壟斷的情況,中國市場目前也主要由阿里巴巴及騰訊兩家公司所瓜分。

以我理工學生的觀察,台灣已經在半導體產業早已發展成熟,一時之間無法有重大突破。相較其他鄰近國家看似有各自發展目標,台灣給予年輕人的機會已不若以往多,很多就業職缺也飽和。交換回來後,我更加確信自己未來方向,目前的規劃一樣是準備當地的研究所作為職場跳板。中國職場裡相當看重人脈,如果說在台灣念完碩士再過去,可能發展會有所限制。最後,雖然體驗過後當地的種種,算不上非常習慣但還能接受,但我想既然要豁出去了就得去一個,給得起更多資源、能夠一展抱負的地方,因此中國仍會是我的首選!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喚醒內心的台灣狼!在對岸讓我看見的不只未來,還有現在_img_1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