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一直是青年們參與公共政策,實踐理想的好機會,今年指定主題116 個參賽團隊中,有13 個團隊進入決賽,最後共有「企業社區」、「築一座阿里山」、「漁生─磺港漁村再造計畫」、「臺灣好日記」及「言紙有物」等5個提案獲得優勝 。青年們的創意涵蓋經濟、教育、文化、農業及兩岸青年交流等,盼望用理想落實,讓臺灣更好。
企業社區 - 企業幫忙解決居住問題
「企業社區」的點子,其核心概念是讓居住跟生活結合,鼓勵企業興建企業社區,使背景類似的人住在同一個地方,產生社區歸屬感, 將工作和家庭結合在一起,共同解決都會區青年「住」的問題,落實真正的「居住正義」。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學生郭于禎表示:「就讀都市計畫系,一直覺得課堂上的東西很難跟生活上做結合,看到「105 年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由於徵件主題為內政部營建署所提出,系上教授要她們不要侷限在青年、買房上, 觀看整體都市及社會,想辦法提升社會效益。在比賽過程中,團隊也發現社會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同時牽扯到政府及企業需共同合作,無法單靠一方解決問題。」這也讓4 人團隊提早理解到買房的辛苦,也明白現在體制下高房價的原因,希望未來能運用在自己的專業上解決問題。
阿里山青年大使 - 讓森鐵成為文化資產
「阿里山青年大使」以培訓阿里山青年大使為基礎,用區域狀、面狀的方式保存以阿里山森林鐵道為中心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將阿里山打造為自然生態與文化資產的大教室。
嘉義縣立竹崎高級中學阿里山青年大使社團指導林志庭說明:「團隊實行計畫已經2 年之久,希望透過高中生的力量,把阿里山森林鐵路推向世界文化遺產。這次參加競賽,對於部分還是高中生團隊較缺乏政策層面的知識,所以與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的學生跨領域合作。」林志庭表示,比賽過程中難免會緊張,但這是好事,並希望競賽之餘, 阿里山森鐵宣傳的計畫能落實並實行。
漁生─磺港漁村再造計畫 - 打造磺港藝術觀光漁村
「漁生─磺港漁村再造計畫」期望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讓更多民眾認識「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的傳統捕魚技法,感受金山漁民與海洋博鬥的堅毅精神,把磺港打造成藝術觀光漁村。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吳冠臻說:「這個計畫是畢業製作的延伸,希望以觀光的模式改善即將沒落的傳統漁村,請民眾體驗漁村文化,深入了解漁村文化背景歷史意涵,讓漁村得以保存下來。這一年實際走訪許多漁村,接觸到許多漁民及漁業文化相關工作者,感受海洋資源的受損加上漁業文化的沒落,讓傳統漁業逐漸消失,期盼推動文創觀光, 開創一個模式重建臺灣漁村。」他表示,團隊以設計為主軸,與其他強調數據面的團隊顯得不同,此點讓團隊有點緊張擔心,但透過比賽獲得極大的肯定,可見這樣的計畫絕非空想, 而是實際能做到的,即便比賽過程壓力很大,看到結果卻是感動的。
臺灣好日記 - 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臺灣好日記」計畫提出大陸在臺青年以數位日記,記錄其在臺所思所聞,以客觀角度,彰顯臺灣文化多元價值,並引起同世代青年興趣,產生對臺灣的認同。
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工作的吳宓穎說:「隊員都是去大陸交換過或是接待過大陸的青年學子,所以對兩岸交流議題感到興趣,希望用創意開啟交流的新一頁,藉由大陸在臺學子的筆,寫出臺灣的美好及生活的點滴。過去政府兩岸青年交流計畫縝密但觸及人數較少,如果藉由社群媒體的力量,即使兩岸使用不同的社交平臺,但能藉由傳播呈現臺灣之美,展現臺灣的包容性,無論大陸學子在臺灣是快樂是悲傷,都能真實呈現。」吳宓穎覺得,比賽過程中團隊成員間難免有意見分歧的時候,最後團隊學會聆聽並接納彼此的意見,不再堅持己見,利用討論找出最適合的方法, 是最大的收穫。
言紙有物 - 搶救屏東臺糖舊紙廠
「言紙有物」提案將廢棄的「屏東臺糖舊紙廠」活化成紙業文化館,創造在地商機,希望透過歷史、科學、藝術三大元素,拓展屏東觀光,讓未來屏東交通能更加便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鄧智軒談到:「國防大學一直鼓勵學生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活動,團隊才因緣際會參加這次的競賽,由於醫學院出身,對於政策議題的陌生,成為一開始最大的挫折,團隊對於歷史建築法規條例較不熟悉,所以多次造訪臺糖及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當初在新聞上看到舊紙廠附近要規劃成市民公園,但卻對舊紙廠等歷史建築沒深入報導, 進而引發團隊的注意,為了讓屏東不僅僅只有墾丁這個景點,並能讓遊客深入體驗舊紙廠歷史,故提議打造文化園區,並邀請藝術家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