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用電腦沒關係?-解讀台灣資訊化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4-02-15

瀏覽數 18,750+

不用電腦沒關係?-解讀台灣資訊化
 

本文出自 1994 / 3月號雜誌 第093期遠見雜誌

台灣民眾資訊化程度有多高?進入資訊生活有哪些障礙?哪些人在資訊大道上昂首闊步?哪些人固守傳統的工作、生活方式,抗拒資訊時代來臨?不同族群間差距又有多大?

為了捕捉民眾的資訊化意向地圖,本刊特別製作問卷調查。由於「資訊化」字眼比較籠統,不容易定義,故以民眾和電腦的關係為主軸,其他資訊產品為輔,並將調查對象界定在十二歲到五十歲之間,這主要是考量電玩相當普及,以及部分中小學校已經開始教電腦,至於五十歲以上的人因使用電腦的機率過低,不列入問卷之內。

在問卷設計上,對已在使用電腦的民眾,所問問題分三階段,包括使用電腦的質和量、進入電腦世界的障礙和媒介、對資訊產品的熟悉情形和期待,以及資訊化程度的自我評估。對回答未使用電腦的民眾,則詢以為什麼不學、什麼狀況下願意學習,以及如何自我評價「不會電腦」。

破碎的資訊地圖

幾經拼湊出來的資訊化地圖可以說是一張破碎的臉,半張臉寫的是對資訊科技的追求,半張臉寫的則是對資訊生活的不在意,或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心態。

調查發現,每十個民眾有四個用過電腦,但是使用電腦的主因是工作需要;而且工作上使用電腦,並不表示生活上少不了電腦。但可喜的是,他們多半覺得自己需要再精進。

在對資訊科技與個人發展的相關性上,最引人注意的是未使用電腦者對電腦普遍持否定態度,不想學和認為「會不會沒關係」的比例非常高,顯示國內的電腦環境和理想還相去甚遠。

從使用電腦的情形來看,每天使用的只有二八.二%,若從族群關係來看,有大學學歷和在電腦公司、外商公司上班的人是資訊時代的「顯族」。

從使用電腦的頻率來看,每次使用二到三小時和半天的已占使用電腦者總數二成以上。族群中每次使用時間二到三小時和半天的占三成左右。

資策會三年前做民眾使用電腦調查時發現,民眾對電腦的使用仍停留在層次較低的階段。三年後,本刊的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利用電腦仍以文書處理、玩電玩和寫程式(學電腦語言)並列前三名,顯示三年來進展不大。

電玩新生代

學電腦的主要動機依序為工作需要、學校提供學習機會以及好奇好玩。調查也發現,年紀愈輕的因為好奇、好玩而學習電腦的比率愈高,尤其是十二到十五歲,因好奇而學電腦的高達四六.四%,同時因學校提供機會而學電腦的也高達四二.九%。

另外,為交作業需要而學電腦的也不在少數,在十六到二十二歲的準學生族群占將近二成,可見從作業中學習也是誘因之一。上班族群則絕大多數都是為工作需要才學電腦。

學習途徑上,學校教育是培育電腦使用者重要的一環,五0.四%受訪者都是在學校學會電腦。不過,小學生和國中生依賴親友教電腦的仍相當多,分別占同一族群的三三.三%和二六.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教育訓練並不是上班族學習電腦最主要的途徑,反而仍以在學校學電腦為主要。但是公營事業的電腦族依賴公司電腦教育為主要來源的高達七七.八%,固然可以解釋為公營事業積極推動資訊教育,也可以解釋為公營事業最需要提供內部訓練。

電腦族遇到困難時找誰幫忙?

從總樣本來看,向同學、老師和一般同事求助三者平分秋色,但若按年齡層看,上班族主要依賴一般同事(平均三成),比較常向公司電腦部門求救的只有電腦公司和公營事業,可能只有這兩類才有電腦部門作後援,電腦公司、自創事業也是唯一比較依賴電腦經銷商的族群。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主婦最盼資訊生活

被問及使用或瞭解電腦的程度,電腦族的自我評價普遍低落,自認使用程度只符合工作需要的幾占一半。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已是電腦使用者,還是有一七.一%認為自己是電腦的門外漢,對資訊之不自在由此可見。只有外商公司和電腦公司的上班族比較自信,「自認領先一般人」的多達五成。公營事業電腦族再次排名第三,反映出愈常使用電腦,這方面的自我評估愈高。

電腦族自認對電腦的瞭解程度普遍比使用程度的評價還要低。有將近八成的人認為自己「只算普通的使用者」,只有在電腦公司工作的人認為自己「既會用又瞭解」(高達三七.五%),如果降低到「很會用但不瞭解」層次,則以外商公司表現比較突出。

問卷工作小組在擬問題時,特別問受訪者「對未來生活上最希望獲得哪些便利」,並詢問受訪者對幾項電腦周邊設備的熟悉度,希望藉此測知民眾對資訊社會的了解與期待。結果最驚人的發現是,電腦族被問到對未來生活最希望有哪些便利時,竟有一0.五%受訪者聽不懂題目,最後只好答不知道或勉強作答,反應出使用者仍是用電腦處理層次較低的工作,了解程度也受限制。而各族群中又以政府機關的電腦族答不知道的比例最高(二二.二%)。

至於大家最期待的生活上的便利依序是:取得資訊、在家工作和家庭自動化。取得資訊是民眾最一致的期待,但是因涉及電信法規修改、應立法保障民間將政府資訊作分析服務等,這項期待也最難實現。

想靠電腦在家工作?學者指出,屆時線路是否穩定、電腦及周邊設備由誰提供會是主要問題。

也許一位資訊教授的話可以作為註解:「沒有坐過汽車的人,當然不知道汽車的功用,沒有上過高速公路的人,也不會知道高速公路能帶來什麼便利。」

講求實用本來就是我國文化的一部分,台灣近十多年來在電腦、資訊上的進展也都是靠資訊製造業(硬體)打前戰,以外銷為導向,已辦十多年的資訊月也被評為「愈來愈像在賣電腦」,因此單是苛責民眾抗拒踏入電腦世界並不公平。畢竟,電腦化、進入資訊時代的大環境還沒有成形,光喊資訊時代已經來臨之類的口號是沒有用的。

調查也發現,各族群中以家庭主婦最嚮往資訊生活,不論是對在家購物、和銀行往來、擴大社交、家庭自動佔的需求都超過其他族群。電腦公司的電腦族則以在家工作和家庭自動化兩項需求最高,是未來行銷家庭自動化設備的準客層,研究所學歷者則以利用電腦取得資訊、傳遞電子郵件的需求最突出。

在對電腦周邊產品的熟悉度上,似乎反應出「新人類」的特色,即對網路的熟悉度以十二到十五歲、十九到二十二歲兩年齡層最高,可能分別反映電子布告欄上許多青年高手,以及大專院校台灣學術網路的風行。

實用導向學習

想要突破資訊生活的障礙,更需要瞭解「非電腦族」的想法。

整體來說,民眾對電腦還是以需要掛帥,因此問到「為什麼不學電腦」時,絕大多數非電腦族都要等有需要才學,沒有人教(等有人教的時候再學)居第二。學生答沒有人教的比例更高達二七.九%。語文方面,不會英文是比「中文輸人太難」還大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竟有一二.四%非電腦族對「為何不學電腦」以「其他」作答;追問之下,所謂「其他」,主要還是沒有時間,若以工作性質來分,以政府機關受訪者有三成答沒時間為最高。

也因此,當非電腦族被問到「什麼情況下想學電腦」時,仍是以需要掛帥,為工作而學電腦的高達二九.一%,但是也有一七.六%的非電腦族會因「孩子需要」而學電腦,家庭主婦會因孩子需要去學電腦的比例更高,達二六.一%;大學學歷會為孩子學電腦的也高達二七.三%,是各學歷間最高的,都顯示對子女資訊教育的重視。

但是高達二七.三%受訪者答「不想學」,才是此題的「意外訪客」。當問到「不會電腦對生活、工作有沒有影響」時,認為沒有影響和不太有影響的超過九成,而且無論年齡層、工作性質都沒有差異。

此外,電腦族普遍認為自己對電腦瞭解、使用程度都有待加強,非電腦族則普遍認為「會不會電腦沒關係」,兩者確實活在不同時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