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長春-以研發固守本業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3-11-15

瀏覽數 17,200+

長春-以研發固守本業
 

本文出自 1993 / 12月號雜誌 第090期遠見雜誌

長春集團四十五年的發展策略,執著得近乎單調。

以生產電器插座用的塑膠粉(電木粉)起家,長春始終浸淫在石化原料相關的製造業裡,八個關係企業,近一百五十億的年營業額(八十一年度),構築國內「純度最高」的石化集團。

在長春集團裡,見不到流行的財務操作。

儘管許多企業張起鮮明的多角化旗幟,進軍金融證券與房地產事業,長春仍堅持不在股市投資,不買賣非工廠所需的土地。

股市大好的歲月裡,工會代表不斷提議公司股票上市,長春的三個創辦人--廖銘昆、林書鴻、鄭信義仍有志一同地反對:「證券不是我們的專長。」

而當多數大企業為降低勞動成本,紛紛赴海外投資設廠,長春也不為所動:「我們對台灣競爭力的信心,大得不得了,」長春石化總經理林書鴻毫不猶豫地表示。

沒有靈巧彈性的策略規畫,長春卻有傲人的獲利成績。在全國一千大公民營事業裡,僅有八家企業獲利率連續五年保持在一五%以上,長春石化便名列其中。

研發已成企業精髓

以專注代替分散,難免遭逢行業景氣波動帶來的風險集中,而長春的克服之道,在於持續的研究發展。

從三十七年前成功地開發尿素膠之後,長春的歷史便和研發緊密結合。「大部分的產品與技術,都是自己開發出來的,」長春石化副廠長蔡致軍指著密密麻麻的產品簡介,自豪地說道。

研發能力,使長春建立起技術的競爭優勢。

最近,壟斷國際環氧樹脂市場的日本住友化工發生大爆炸,使全球封裝半導體的環氧樹脂嚴重缺貨。半導體業者急切地另覓貨源,意外發現在台灣的長春,竟和極少數歐美、日本的化工巨擘,並列在具備此項產品技術的名單之上。

這場爆炸,將長春蓄積多年的技術力,揚名於一旦。

長春的員工都能琅琅上口:「研發與生產、行銷,是長春的三大支柱。」他們體認到,當台灣的經濟實力為世人所熟知之後,外國廠商對技術移轉已起防範心理,廠商非有技術自主能力不可。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長春不吝於投資研發,每年把占營收二.五%的經費,一0%的人力,投入其中。長春的工廠裡,有略具規模的圖書室;實驗室裡不乏價值四、五百萬的嶄新儀器,還有造價上億的實驗工廠。

然而,長春總公司的辦公室,仍是老式簡陋的三夾板隔間;董事長和總經理沒有秘書,共用十餘坪的辦公室,連辦公桌都是一張二千元的木製舊書桌,難以想像這是名列全國三十大企業集團的決策重鎮。

嚴格來說,長春的研發實力,並不僅在於硬體設施的展現,真正的推動力,在於研發已深化為企業文化的骨髓。

詳讀報章期刊,是長春主管的基本動作,為了掌握新型機器的訊息,連財經報紙的分類廣告也不放過;新進研究人員要先擔任一段時期作業員,避免研究與實際生產運作脫節;無論機器設備或廠房的設計與運轉,一定有研究人員參與,因此長春不但有自行設計廠房與生產線的能力,更具備改善的能力。

例如,長春為了節約電力,購入汽電共生設備。相同的設備,在許多工廠都發生排放黑煙的問題,而長春卻能自謀改善而消除污染,後來連販賣設備的企業,都回過頭來向長春觀摩。

細膩管理

掌握關鍵技術與原料,使長春在進入新產品領域時,多了幾分把握。例如,長春近年投入印刷電路板的生產,就是因為有三項上游原料,來自集團內部。

長春的經營哲學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創造差異點。而長春的差異點是,「當國家標準是九九.三%時,我們可以做到九九.八%,」林書鴻舉例。而提及創造超標準品質的關鍵,身材高大的林書鴻離座快步走向黑板,寫下「細膩管理」四個字。

在林書鴻的想法裡,熱門行業與新機器,不一定會產生利潤,如果把產品不良率從五%降到一%,相同的設備也可以創造出四%的獲利。而降低不良率的方法,除了技術改進,就是細膩管理。

細膩管理,就是把要求精確的理念貫徹到生產線。

長春採取高薪、嚴格訓練措施,高中畢業的新手,月薪在三萬元以上,但是得經過半年訓練,一面上課,一面上班,才能擔任獨當一面的作業員;再配合賞罰分明的考核制度,使創造差異點的品質管理理念落實下來。

長春員工最引以為傲的兩件事,第一是許多長春重要產品的品質,名列世界前茅;其次是工廠極低的人員流動率。

選擇專業與研發的發展途徑,長春必然有所割捨,「放棄許多快速成長的機會,」林書鴻承認,但他都也「不覺得吃虧太多」,因為,隔行如隔山畢竟冒險。更重要的原因是,「要做超越別人的一級品質,就夠你忙的了,」林書鴻嚴肅的臉上,露出難得的微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