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救台灣
高希均教授在上期的遠見雜誌有一篇題為「台灣的根本危機在那裡?」的大作。高教授語重心長,無疑是一位十分關心台灣社會的學者。
但要人民自覺,不是完全靠高教授登高一呼便可辦到,因為大部分人民已經習慣於冷漠;其中成年人的習性因已定型,較難改變,但兒童和青少年的可塑性較大,我們可以透過國民教育,塑造他們成為能自覺、不自私而又有遠見的未來公民。
因此期望成年人自覺的同時,更將希望寄託在子孫後代的教育,徹底改革我們的國民教育,才是挽救台灣危機的治本與長遠之計。
然而談到教育改革,首先必須廢除聯考,因在聯考主導之下,不可能有何重大改革。主宰台灣教育四十年之久的聯考,一如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所說,使得學生只擅長「紙上作業」,只會「解決考卷裡的問題,更嚴重的是,聯考一如有千餘年歷史的科舉,造成了學生自私、不問他人存活的態度。
政大教授 呂俊甫
台文教育逆流而行?
看了貴刊十月號的幾篇關於所謂的閩南語文與濁水溪的文章之後,敝人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愈來愈悲哀。
貴刊提到,似乎有某些人在提倡閩南語文,如果敝人認知不錯的話,這些現象是來自所謂的「本土化」的心態與願望。
然而「本土化」的主要目的,應是使居住在此地的人愛這裡的人們、愛這塊土地。但文中提到閩南語文的發展,是不是能夠增進這種情懷,或是根本在破壞這種情懷,還是只是另一種預謀的政治動作,或是一種無知的產物,敝人實在深表懷疑。
隨著交通、資訊的發達與流通,世界的潮流是走向地球村,思想觀念、典章制度,甚至語言文字,都愈來愈趨於一致,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的語言都有外來語。
人類的歷史上,很多血流成河的戰爭不正是由於認知不同、制度不同、觀念不同、語言不同,或者僅只是溝通不良、誤解,所直接或間接促成的嗎?今天世界一天天走向一致,有必要在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大陸)都已能用國語、中文溝通的時候,去大力製造、宣揚甚至教育另一種文字?是不是這些人認為刻意製造這種差異有助於大家相親相愛?有助於大家熱愛土地?
從歷史發展與人性兩方面的觀點來看,恐怕都是事與願違。
成大教授 景鴻鑫
來函
貴刊十月份有關肅貪問題之專題報導,分析甚詳,深感欽佩。唯第三十二頁論及社會風氣時,曾言及某位金融局副局長,逢年過節時門口排滿賀禮云云,聞之不勝訝異。
以本人多年從事金融,不論於財政部任職前後,均謹守分際、律己甚嚴,貴刊此次以不確定之文字敘述,已對本局及本人形成甚大困擾,長輩好友均表關切,爰特肅函貴刊,請借一角披露本人嚴謹如昔,以慰親友好意,並解困擾。
金融局副局長 陳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