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未完全出土的博物館-約旦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07-15

瀏覽數 14,900+

未完全出土的博物館-約旦
 

本文出自 1993 / 8月號雜誌 第086期遠見雜誌

小巴士在初夏的約旦沙漠奔馳。天空澄藍似海,陽光亮晃得扎人眼睛,空氣裡都透著不帶一絲水氣的舒爽。

車子緊急煞住,禮讓幾隻鍍上高速公路的駱駝。遊牧的貝都因族少年只顧向訪客討水喝,一轉身才發現駱駝悄悄跑遠了,他立刻拔腿狂追、氣急敗壞地呼喊。

這片美麗又神秘的沙漠,曾經出現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裡。彼德奧圖飾演的英國上尉勞倫斯,裹著頭巾騎著駿馬騰越大漠,激起黃沙滾滾的鏡頭,已成影史經典書面。

曾有考古學者形容,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角的約旦,像一座見證西方文明發韌,都尚未完全出土的博物館。它的許多城市名稱見諸舊約聖經記載;幾千年來,曾是東西方貿易商隊必經的要塞,又歷經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強勢帝國入侵統治的命運,使它擁有不同時代、不同文明面貌的豐富歷史遺產,供後人憑弔低迴。

今天的約旦,則在宗教、種族、文化均呈複雜對峙的阿拉伯半島,扮演微妙的緩衝角色。

雖然約旦表面上和近鄰以色列仍敵對,甚至約旦出版的地圖都只有耶路撒冷而不見以色列,但它實際的政治立場始終溫和,從未主動挑釁以色列。榮工處派駐約旦十幾年的倪用端主任分析,「約旦不是回教國家對付以色列的前鋒軍,反倒更像是強硬派阿拉伯國家和以國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能夠避免雙方短兵相接。」

價值觀深受西方影響

從文化角度觀察,約旦的價值觀和生活型態深受西方(特別是美國)文化影響,彷彿是一扇阿拉伯世界向西方敞開的大門。

站在首都安曼高樓大廈林立的新市區街頭,放眼望去,四十歲以下的約旦男性最常見的打扮不是長袍,而是T恤與牛仔褲;女性也以洋裝或套裝為主,雖然有人紮頭巾,卻不像沙烏地、伊朗等國女性的頭紗覆面。

相較於中東其他回教國家對女性層層束縛,約旦女性享有更開闊的空間。他們有和男性相等的受教育權利和選擇職業的自由,「每個行業都有女性從事,包括司機、警察、律師、工程師這些傳統由男性獨占的領域,」三十歲、育有二子、仍堅持職業婦女生涯的美吉達說。

許多回教傳統的約束力正日趨式微。例如回教規定不准飲酒,在首都安曼的商店、餐廳,卻輕易可以買到啤酒、葡萄酒;年輕一輩則常常省略一天五次對聖地麥加的膜拜儀式,甚至在齋戒月「罷齋」。

引導約旦走向現代化的是在位長達四十一年的胡笙國王。娶美國女子為妻的胡笙,素以親美和富彈性的外交手腕聞名國際,在約旦普受人民信賴、歡迎。不論機場、飯店、百貨公司、甚至公共汽車內,四處可見胡笙微笑的彩色巨照。「約旦人崇拜胡笙,就像中國大陸崇拜毛澤東一樣,」大陸派駐安曼的工程人員鄭鐵虎觀察。

去年,胡笙因病赴美開刀休養兩個月,返國時特地以敞蓬車隊繞行市區,讓國人安心。「全安曼一百多萬人幾乎都走到街上歡迎他,簡直是瘋狂的景象,」當時也身在其中的倪用端描述。

「他把人民素質放第一位,」留鬍子、蓄平頭,曾在英國求學的導遊巴塞認為,胡笙最大的成就是致力提升人民教育水準。五十年前的約旦,七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能念中學;如今除極少數貝都因族小孩外,每個約旦兒ㄔ眸楛筐Q年義務教育,並且是英文、阿拉伯文雙語教學。「現在約有四0%的高中畢業生能進大學,政府並提供獎學金鼓勵我們到國外深造,」巴塞說。

產油富國的窮親戚

教育水準高,使約旦人吸收外來資訊能力較強,心胸較開放。鄭鐵虎也曾在伊拉克、科威特工作過二年,發現約旦人對外國人最友善。而就工作態度比較,「約旦人明顯較勤奮。」

約旦人口不到台灣五分之一,土地是台灣的二.六倍,然而,沙漠、高原、峽谷地形占了絕大部分,可耕地不到一0%。青翠豐美的約旦河谷,生產的果蔬雖可自給自足,米、麵粉主食還是得靠進口。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由於沒有石油、只生產少數磷礦,約旦像是「產油富國的窮親戚」。統計資料顯示,它的國民所得近十年來均未超過二千美元,在阿拉伯半島十數個國家中幾乎敬陪末座。因此,多年來三十幾萬約旦技術人員到鄰近海灣國家工作,每年賺取數億美元外匯,始終是約旦經濟的一大支柱。

波斯灣戰爭卻打垮了這根支柱。

由於戰爭期間,約旦較親伊拉克,支持科威特的海灣國家大舉遣返約旦技術人員,至今不准他們再回去工作。此舉使約旦馬上面臨三大經濟難關:失去外匯收入、失業問題、房屋問題。

在安曼最大百貨公司的門口廣場、咖啡座、走廊下,處處可見二十幾歲的「待業青年」閒晃。二十八歲,穿著花襯衫、老爺褲的艾穆爾原來在巴林當會計,每月收入七百美元。如今回到安曼,他只能靠做臨時導遊、教英文過日子。他比比從山峰跌到谷底的手勢,哀叫:「我現在每個月賺不到一百五十美元!」

蕭條的經濟景象似乎已使約旦人臉上失去活力和笑容。一家國際級觀光旅館小開史瓦哈坦率表示,「約旦人怎麼會快樂!現在賺的錢和十年前一樣!」

觀光業潛力雄厚

於是,拓展觀光業賺取外匯,開始受約旦重視。

擁有多種風貌的自然景觀、豐富的古蹟、友善的人民,約旦觀光業其實潛力雄厚,多年來政府卻未積極開發觀光人口。觀光部副部長阿泰拉說出心中矛盾:「我們很希望重質不重量,以免古蹟遭破壞。」

儘管許多神廟、城市、教堂的廢墟散布在約旦沙漠、山谷間,但保存最完整、最令約旦人引以為傲的是「玫瑰之城」--佩特拉(Petra),以及至今仍挖掘中的「東方龐貝」--傑拉西(Jerash)。

驅車自安曼出發,穿越三小時車程的荒涼漠地,正當眼睛習慣於單調黃沙時,佩特拉卻立刻給予訪客視覺驚艷。這座由古阿拉伯納貝特族人自層層纍纍的巨岩峭壁間開鑿出的二千年古城,散發豐富多變的玫瑰紅色澤,像是巧克力、火腿片、咖哩粉、紫高麗菜、深紅葡萄酒等各種顏色,在堅硬石壁上玩起排列組合遊戲。

貝都因馬伕早已等在入口。騎馬緩步穿越七十公尺高的陡峭峽谷,路愈行愈窄,只聞馬蹄聲迴盪,讓人有走進時光隧道的錯覺。轉個彎,忽然光線潑灑而來,一座由峭壁中雕出的雄偉希臘式神殿乍然入眼。

整座佩特拉的大小山頭散布各種雕刻、神廟、劇場的遺跡,仔細參觀要花四天時間。傳奇的是,佩特拉曾自歷史消失三百年,西方古籍上曾記載「rose city」,卻沒人知道它在何處。當地貝都因人相信裡面有寶藏,謹守秘密,禁止外人接近。

直到十九世紀初,瑞士探險家柏卡迪戴上頭紗喬裝貝都因人,帶著一個不情願的導遊和一隻黑羊,假裝要去祭獻,冒著生命危險的柏卡迪終於使佩特拉重現世人眼前。

座落約旦北部,和佩特拉一南一北約在兩千年前同時崛起的古城傑拉西,則是中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城,距安曼約一小時車程。

探訪傑拉西的斷垣殘壁,如同拼湊古羅馬人的生活圖。南北兩座橢圓形劇場、商店區、神殿、澡堂、中央列柱大道……;一點一滴呈現古人活動的軌跡。

站在劇場中央,導遊指著排水系統說,夏天時居民喜歡擋住出口,將水儲入看台與表演台,做成大游泳池,游泳之外還流行打水球運動。每年七、八月間,諾拉王后會在傑拉西舉行國際藝術節,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音樂家在月色中的廢墟表演,重現古羅馬劇場光華。

藝術節為古蹟創造新的生命力;如今陷在經濟泥沼中的約旦,卻似乎還要走好長的一段路,才能尋回文明古國的輝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