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臺中空氣好、陽光充足,是一個十足樂活的城市。林佳龍上任後,臺中的步調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從精密機械園區未來透過會展中心向國際拓展、水湳經貿園區的新定位,到結合都市發展的智慧城市布建計畫,臺中正在啟動前所未有的發展動能。透過遠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訪談,臺中市長林佳龍與亞州大學教授劉育東,一起為我們剖析了這個城市正在進行的高規格躍升計畫!
城市的遠見,奠基認知的深度和廣度
當全世界重要城市發展競爭進入白熱化,臺中市胸有成竹,雖然走得不疾不徐,卻也總有驚喜,就像水湳機場變身水湳經貿園區,經過思維轉換,再出發的擘建藍圖,讓我們驚覺這個城市其實可以變得更好,「臺中的發展,不是這個城市的硬體建設有多宏偉,而是對這片土的思維。」林佳龍對臺中的熱情,總是在言談中表露無疑,對於這個他熟悉的城市,他的期待總是多更多,跳脫一般城市規劃對硬體建設的追逐,林佳龍更在意的是市民生活在其中的愜意自得。
林佳龍語氣堅定地說,土地的重新規劃和分配,應該跳脫區域限制,大家要有宏觀的自信,要多一點都市美學。所以,面對水湳機場的更新,不僅是景觀的改變,更是城市機能的重新分配和定義,因此,不僅僅是這塊土地周邊居住環境受惠,更應該是整體都市生活的一股活水,也是生活躍進的指標。
劉育東呼應林佳龍的想法,他以首爾清溪川重新整治工程為例,說明這條在二十世紀初被覆蓋的河川,因為重新整治開放,以嶄新的面貌,重建都市景觀與生活的樂趣,水道兩旁的路樹,佐以韓國傳統名畫裝飾成的壁畫,還重現舊時居民特色的洗衣石與石橋,不僅讓原本灰灰黯沉的江北地區充滿浪漫氣息,更成了觀光新景點。
差異化和區域化整合,承載都市轉變的契機,水湳經貿園區離臺中市商業活動熱區很近,所以,比清溪川更有機會翻轉城市。劉育東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有別於城市地標的區域性規劃,置身在整個都市的功能上考量,可以啟動城市新一波革新。
跳脫地標性建築的框架,這就是林佳龍心中不一樣的城市建設眼界,他認為臺中的地標性建築,必須先定位清楚,而地標不在高度而在其深度,是跟生活結合在一起,是市民的共同記憶,他希望以更高的標準,為市民建造共同的生活美好經驗,「水湳案是政府與民眾相當重視的建設,放眼二、三十年的需求,我們要讓水湳的建設,跟著世界潮流,又有自己的特色,才會讓城市有一個真正進步的機會。」
大臺中123,熱絡產業經濟
從水湳經貿園區的計畫重新定位,看見林佳龍對臺中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視和規劃,「臺中的產業自有特色,以中小企業為重心,目前想要更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提供必要養分,」林佳龍認為政府可以做的更多,他鼓勵市府員工動起來,主動了解廠家的優勢和走向世界的契機點。
林佳龍中肯的說,臺中有豐沛的勞動力和無限創意,不過以往多是各自發展,傳統產業固守本業,在世界競爭日益白熱化時,免不了要走向價格戰,這是廠家不願看見的事,而臺中另一股強項,就是豐沛的創意,但有創意沒生意,這些創意也難有生存的機會,若兩者合體,截長補短,相信會激盪出不一樣的加乘效果。
林佳龍積極促成兩者媒合,讓兩股力量相輔相成,「那些我們在臺中所熟悉的隱形冠軍,將不再單打獨鬥,臺中市政府不僅幫助廠家解決水電、土地等問題,我們也看見人才、展銷上的需求。」
臺中從創意表現,顯露出它的濟濟人才,除了學校和職訓單位外,還有更多創意青年,透過產官學的合作,從廠家的需求結合學校教育與創意基地,以無縫方式供應人才,創造就業率和提升經濟拓展。
另外,產業製造必須與會議、展覽相結合。因此,臺中要設置會展中心,幫助產業提高國際能見度和知名度。林佳龍的計畫,是分別在烏日、水湳興建會展中心,且各有不同定位。
臺中具備許多成功條件,必須要好好的整合,而交通更是經濟的大動脈,日前IBM公司正為臺中的交通作診斷並提出對策,希望協助市府打造智慧交通行控中心,讓未來臺中的車流、人流、物流及金流運輸四通八達,積極推動「大臺中123」計畫,希望以一條山手線、兩大海空港及三個副都心串連整個大臺中,將中彰投的車流、人流、物流及金流匯聚起來,一併提升中部地區產業技術與競爭力,讓臺中成為一個最好的創業與就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