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Close-Up/本屆台灣設計師週,透過意象手法傳達「大未來」)
什麼是「設計」?看似抽象的「設計」,其實一直存在你我的日常生活裡,整個城市便是一個設計舞台,想要改造城市,就要以「人」為本,透過參與,增進城市裡美好的體驗。
談及「台灣設計師週」的緣起, 總召廖軍豪是連作九年的「志工」,他表示最早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台灣人認識台灣的設計師,知道台灣也有自己的設計能量。時序至今,走過九個年頭,每年登場的「台灣設計師週」,早已成為台灣設計師重要的發聲平台,每年的策展主題更是反映出策展團隊所觀察到的台灣設計產業脈動及該年度的社會氛圍,像是去年台灣設計師週強調打破框架,今年則聚焦「探索」,從主題延伸,不難發現,就是希望讓設計師與一般民眾都能更深入了解設計背後的想法和想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在生活中 隨時隨地發生
「其實,設計不是只存在於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包裝、美學或是實體的產品,設計可以是一種方法、行動,甚至是服務、思考及關懷,因此,設計可以由群眾資源實現,簡單來說,是沒有限制地,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生。」廖軍豪進一步補充,「所以,設計的呈現不該侷限於物件,也不再只限於特定的時空和文化,還需要更多想法、方法與實驗,讓影響的範疇更寬廣,關心的議題再深入,考慮的層面更深遠,參與的人群更多一些。」
(台灣設計師週/總召 廖軍豪)
換句話說,若將設計的範疇拉大,整個城市都可以是設計發揮的舞台,特別是利用設計來解決社會問題或在地難題,並以公眾利益為前提,將設計導入政策中,進而打造出宜居宜人的城市。「可以說,社會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城市更便利、更無障礙,設計就是漂亮解決問題的結果。」廖軍豪說,社會設計的參與者可以是設計師,有更大一部分是居住於其中的居民或市民,要增加參與,就非得讓大眾更了解設計的本質不可,自然而然,設計就會在行為上發生。
透過集體改造 發酵美好能量
他以前陣子臺北市環保局為因應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將145輛垃圾車由黃色全面烤漆改為薔薇紅色,認為可以增加明亮度及突顯獨特性的例子為例,「這個例子就可以來思考,為什麼垃圾車非要黃色不可?改顏色的用意?過去的設計到今日,我們究竟是習慣了?還是可以有所改變?」台灣設計師週其中一項論點,便是在探討台灣設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這一路的演變脈絡,來看設計的過程。「究竟是設計影響人,還是人影響設計?」廖軍豪丟出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深層問題。
面對即將來臨的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廖軍豪表示,「在獲選世界設計之都前,我們就一直想用設計impact(影響)城市,期許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來臨,可以豐富城市風貌,並看見設計在臺北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透過城市景觀的集體改造,期待公共空間的美好能量在台北市發酵!」
【想知道更多「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資訊,可至:官方網站//臉書粉絲團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