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支由六、七人組成的醫療隊伍,搭乘一輛改裝的美國軍用卡車,穿梭在臺灣東部的各個原住民部落,他們當中有外籍醫護人員、傳道人和翻譯員,以跋山涉水的方式,進入偏遠地區行醫。70多年來,這一支「門諾巡迴醫療隊」仍然秉持著這份堅持,在花東偏鄉,執行醫療服務。
來自花蓮門諾醫院的巡迴醫療車,一如往常開在路面狹窄巔坡的產業道路上,速度緩慢,卻毫不遲疑地一路向前,遠方的卓溪鄉醫療站,已經聚滿了等待看病的族人,看見醫療車緩緩駛來,一個個老人家臉上開始露出了笑容。
門諾醫院教學及社區副院長許明木提到偏鄉巡迴醫療有無限的感慨,他說:「偏鄉醫療資源缺乏,如果我們不去看他們,這些人是很難出的來。」在沒有中央健保局「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之前,偏鄉部落多沒有診所,因為到最近的醫院交通不便,族人生病了,就只有忍,門諾的偏鄉巡迴醫療車解決了偏鄉部落就醫交通不便的問題。
提到醫療服務內容,許明木說,早期IDS著重於傳染病和急性的醫療需要,其後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和人口老化趨勢,IDS改為慢性疾病和健康促進的方向,其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偏鄉居民的生活品質。之後,門諾醫院更和當地衛生所合作,配合中央健保局計畫執行中心的推動,動員眼科、牙科、家庭醫學科等醫療專業人員到山地部落或社區服務,期間一旦發現需要到醫院做手術治療的病患,就會視情況給予協助。
長期關心照顧偏鄉部落健康,讓門諾的醫療團瞭解族人的需要,發現部落族人的眼睛特別容易產生白內障,原本鼓勵大家平日戴太陽眼鏡保養,但部落的人不習慣戴墨鏡,無法說服老人戴墨鏡,一旦白內障影響視力,就必須開刀。2012年,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團隊IDS載送多名年長患者,到院開刀治療眼疾,但這些僅是少數,「還有許多長者不願意或不方便到醫院就醫。」許明木希望未來偏鄉行動醫療車可以配備完整的白內障解決方案,從診斷、開刀到配眼鏡,一次解決,讓長者免除舟車勞頓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