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百名教授連署,大學多元入學出什麼問題?

考試科目多、推甄成主流、學測日期影響學習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5-09-23

瀏覽數 28,900+

百名教授連署,大學多元入學出什麼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近日教育團體聯署聲明,要求教育部正視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的問題,包含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和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等上百名教授都名列其中,引發外界關注。

聯署書主要訴求有三:反對推甄成主流、延後學測日期至六月,以及減少考試科目。

過往,關於教育議題爭論,大多是由校園外的家長和學生掀起,為何這次連大學校長和教授也急著跳腳?迄今14年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推甄名額不斷上升,學校間的惡意競爭,最終往往犧牲學生。

當初為了避免聯考「一試定終身」的疑慮,並鼓勵學生多元適性發展,因而增設了推甄管道,設計出照顧弱勢學生的「繁星推薦」,以及給一般學生、可選填六個志願的「個人申請」。

但現在,各大學為了搶學生,類似聯考的考試分發入學管道已降到35%,愈來愈多大學廣開甄試大門,如清大、交大等校的推甄入學比例高達八成,也就是說,只有兩成學生是用指考分發進大學。

今年八月,大學入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由清大校長賀陳弘出任,許多教育團體擔心,如此「清大模式」將會推廣至全台。

賀陳弘曾說,經由大數據研究發現,甄選入學的學生,因在高中時期社團表現好,具有學習潛力,上了大學之後,學習效果極佳,未來將用大數據來增加施政的科學性。

也有專家認為,推甄是世界潮流,台灣也應該跟上步伐。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說:「把美國那套拿來台灣是不可取的!」他表示,兩者教育環境不同,台灣應該保持推甄和指考的平衡。

隨著推甄名額愈來愈多,有人不免質疑,各校想降低指考名額其實是另有隱情,當指考名額一少,便有機會拉高錄取分數,讓系所贏得面子和排名。

「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第一要務,而是學校需求,」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說,學校間的競爭,造成升學亂象頻傳,不僅刻意將面試時間排在同一天,測試學生對系所的忠誠度,讓學生奔波不已。

另外,許多學校為了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採用團體面試方式,也被人為之詬病,「只要去報到簽名,接著就開始聊天和系所簡介,根本是玩假的。」

「苦的還是家長和學生,」他談到,推甄過程不僅程序繁瑣,加上動輒1500~2000元的報名費,也讓經濟弱勢學生難有發展機會。

出生於澎湖的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對此感受尤深。「光是準備備審資料,就是一場不公平競爭。」他說,當學生忙著趕搭志工熱潮,或是到各大補習班搜刮備審資料範本等,學習已開始歪斜,更因此忽略偏鄉孩子的處境。

第二個問題是,由於學測在每年二月舉行,高三的學習幾乎破碎化。

王立昇說,一名成功高中的化學老師曾抱怨,為了讓高三學生好好聽化學課,「得要威迫利誘才行,不然同學都不願意讀了,」這名老師還被台科大請去學校惡補學生的高三化學課。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據了解,現在已經出現高中私校使出絕招,將三年課程濃縮在兩年內教完,就是為了讓高三生有更多時間能全力衝刺甄試。

王立昇認為,學測考試日期若不延,不僅讓高中老師的教學無所適從,也不難想像,許多學生經由推甄管道上大學,將無法銜接大學課程。

台北市高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饒月琴坦言,就讀建中數理資優班的兒子,前幾年以優異成績和表現推甄上台大,「但上了大學,也發現問題,有些地方會跟不上其他同學。」

身為家長,她樂見孩子提早取得進入大學的門票,不過對於長久的學習來說,完整的高三學習,仍是必要。

第三個問題是,學測考十科,高中選組形同虛設,「假三類」氾濫。

當甄選名額大開後,許多學生不得將目光轉往學測,因此在選組過程,不再只是依據個人興趣,而是為了照遊戲規則走,符合最大利益。

一些自然組學生,考量到學測的生物考科,因此選擇第三類組,放棄第二類組,這群對生物沒興趣,卻跑來唸第三類組的人,被稱為是「假三類」。

每個人有選擇自由,但也因此喪失了適性發展的真諦,扭曲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學測的考科範圍共十科,一次考過多科目,讓許多學生吃不消。

「既然高中已經分流,為何要讓學生念沒興趣的?」一名家長說,如果真的要適性揚才,就得聽學生的需求和想法,「被考試逼得不唸,難道成效會好?」

考試制度人人有不同見解,各持一方。多年來一直主張恢復聯招制度的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這次也忍不住開罵。

「多元入學到底有什麼好處?多元到底如何多元?」他認為,除了擁有體育、美術、音樂等專長的學生能擁有特殊管道入學外,其他人應該一起考試、一起分發,才能做到真公平。

他說,即便是推甄制度,也是分數先擺第一,到頭來根本是白忙一場。「功課不好的學生能上台大嗎?還是必須要考到好成績!」而申請入學只能選填六個志願,他認為,這對學生很殘忍,「填好一點的系上不了,填不好的系自己又不甘心。」

一份聯署聲明,教育爭議再度浮出檯面。有人說:「吵入學制度沒有意義,重點還是教育內容!」不過面對台灣現有環境,「教育意義」這四個字可能還是個神話,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恐怕是心底的那句:「什麼時候讓我脫離苦海!」,最是真實。

百名教授連署,大學多元入學出什麼問題?_img_1

(攝影/陳宗怡)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