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OEM(原廠委託製造)時,對方頂多讓我們看看工廠,現在和義大利Ghepard合作,他們還會主動技術移轉,」華星皮件董事長蔡炎龍坐在琳琅滿目的展示間裡,語氣中帶著欣慰:「別的廠商知道華星已經做到ODM(擁有技術,原廠委託設計),都羨慕死了!」
成立三年多的中揚實業,常被認為「太年輕了一點」,但是只要亮出「義大利Benetton合作廠商」的品牌背景,「就不會被當成沒長大的小孩子看待,」襪品部經理鄧乃文笑著說。
小歐洲計畫
他們都是和歐洲名牌合作的成功案例,居中牽線的則是經濟部從七十九年開始推動的「小歐洲計畫」。
小歐洲計畫是經濟部改善對日貿易結構方案之一。由於我國必須向日本購買大量關鍵零組件及機械設備,使業者的利潤被吃掉不少。以民國七十九年為例,我國對日貿易逆差達七十六億六千萬美元,比同期我國對美貿易順差要高出十五億美元。為了平衡巨額逆差,經濟部積極擴大對日輸出。
由於歐洲名品在日本有相當高的市場占有率,針對日本對歐洲名品的偏好,經濟部希望能推動歐洲名牌授權國內廠商製造,再回銷日本,以擴大對日輸出,更藉此引進歐洲設計與技術,提升產業水準。這項「使台灣成為小型歐洲」的小歐洲計畫,成為改善對日逆差、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策略。
計畫初期開發品牌合作並不順利。外貿協會企業聯盟小組執行長黃孝寬分析,許多歐洲名牌的亞洲市場授權早已飽和,可爭取空間不大;加上台灣以往的仿冒名聲太壞,外商多持保留態度。兩年多來貿協在歐洲拜訪了一百六十多家品牌廠商,「可以說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
沒想到成果這麼好
外界的質疑聲浪也一波波湧來。在小歐洲計畫提出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曾評估這是「單行道想法」,歐洲名品能不能看得上台灣的技術?日本人願不願意買台灣做的歐洲品牌?貿協小歐洲專案小組組長陽碗記得,當時還有熱心的日本廠商從日本寫信來「勸退」,理由是日本人不會看上台灣貨。
面對這些質疑,工業局四組組長何明根坦承「自己也會懷疑自己,耍突破就要拿數據證明。」兩年多下來,小歐洲計畫的年度預算從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增加到一億元,協助洽談合作案九十五件,成功案十五件,位於杜塞道夫、米蘭的駐歐設計中心已開始營運,巴黎設計中心也正在籌設當中。
經過兩年多的前置作業規畫,經濟部在去年十一月底,委託外貿協會帶領九家小歐洲計畫廠商,實際赴日拓銷。一星期下來,接到日商訂單達十二萬美元,連同洽談中的後續訂單,估計可達五百萬美元,工業局四組技正魏永亮對這樣的成績相當滿意:「原本只是碰運氣,沒想到成果這麼好。」
愈來愈多的廠商申請加入小歐洲計畫,這些豐碩的戰果固然是一大吸引力,而促使廠商不得不加快腳步的主要刺激,則是台灣的產業結構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
製造業者已體認到,現在勞力密集產業無法做得和以前一樣好,「再不升級就沒東西可做了」;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急起直追,也給業者很大的壓力。「後面的人拚命在追,前面的人還不跑快一點,」一位紡織業者著急地說:「難道要等大陸下訂單給我們做嗎?」
正是這樣的憂慮,使國內廠商努力想抓住這幾年技術領先的時機,加速產業升級,爭取更進一步的主控權。
拓寬了眼界
正匯公司做二十幾年的鞋類代工生產,瞭解要創造真正的利潤,就必須提升行銷管道、加強研發設計,而在三年前成立研發部門。副總經理顏淑勞形容代工生產的感覺像借腹生子,「做得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憑我們這麼多年的技術,總該有鹹魚翻身的一天。」去年赴日拓銷時,正匯以自己的產品和與英國Stylo合作的產品,接獲日商訂單達新台幣一億五千萬,是九家廠商中金額最大的一家。
相對於日本在技術移轉上的小心翼翼,歐洲品牌給予國內廠商的設計及企畫協助,是產業升級的一大助力。義大利Ghepard除了每年提供兩套設計給華星,還會告訴華星設計過程、價格定位、行銷策略。而原本只做公文箱的華星,有了Ghepard的設計,現在也可以做旅行箱、休閒袋。
為了加強產業較弱的設計層面,貿協策畫的三個駐歐設計中心,除了蒐集流行資訊、針對國內廠商需要推薦設計師,另一個目的就是讓廠商派人到歐洲和當地設計師一起工作,培訓自己的設計人才。
經營理念是歐洲品牌帶來的另一種衝擊。中揚實業經理鄧乃文肯定歐洲品牌的優點:形象固定、顧全細節、誠實標示產品成分、注重消費者權益,「讓我們拓寬了眼界,知道不是只有拚價才能創造利潤。」喬統織造經理陳寶玉的感受也很深刻:「不要貪做單,應該努力讓重視品質的客戶接受、認同,建立忠誠度,」
台灣歐洲互蒙其利
歐洲品牌根深柢固的知名度,是廠商在市場上的行銷利器。中揚實業的經驗是「別人知道我們可以和Benetton合作,就覺得我們一定有相當的水準。」尤其參與小歐洲計畫的廠商多為中小型企業,歐洲品牌的名氣可以化解不少行銷上的阻力。
小歐洲計畫並不只是國內廠商對歐洲品牌的單向需求,而是互蒙其利。政大企管所所長賴士葆分析,許多歐洲品牌也想攻入日本市場,因為瞭解不夠,很希望能結合外援。台灣離日本近,在運輸上占有地利之便,加上台灣製造業技術水準夠,生產成本也比歐洲低,是理想的合作伙伴。「台灣有歐洲要的,歐洲有台灣要的,」這項合作便在這種互有所需的情形下,適時地扮演了搭橋的角色。
對於有意打開大陸、東南亞市場的歐洲品牌而言,台灣廠商多年來衝鋒陷陣的經驗,正是進軍亞洲市場的跳板。
民生行獲得法國Pierre Cardin授權,負責鞋類在大陸地區的製造、行銷。董事長余任仰拿起桌上的皮鞋樣品說:「中國人的腳型,外國廠商不容易揣摩,還要借助我們做了十八年鞋子的經驗替他們修改,去打入十二億人口的大陸市場。」而台灣「有彈性、有韌性」的生產方式,也被外商認為很適合非關稅障礙極多的大陸區域市場。
原先小歐洲計畫鎖定日本市場,由於廠商反映拓展較困難,市場目標改以廠商意願為主。但背負著「改善對日逆差」任務的小歐洲計畫,仍然鼓勵廠商把日本當做重點市場。正因為日本市場被公認「品味挑剔、品質高標準」,鼓勵廠商拓日可以進一步刺激產業升級。
「一定要有廠商去試試日本市場,即便是繳學費也要做,」外貿協會黃孝寬表明了拓日的決心:「對日市場的打開,就是對歐談判的籌碼。」
最終目的是自創品牌
今年起邁入第二階段的小歐洲計畫,打算以個案方式,對參與廠商採取包括品牌引進、設計及製造協助、拓展日本市場的全程輔導;而評定績效的指標,也由先前的促成簽約個案數,改成能實際減少中日貿易逆差的金額為準。工業局的策略是「維持小歐洲的大方向不變,但是更實際一點。」
而在負責執行的外貿協會眼中,小歐洲計畫是為自創品牌鋪路。貿協秘書長劉廷祖指出,這項計畫的目的是先從歐洲名牌的OEM,再到國內自行設計的ODM,最終目標是自創品牌。
「不管在那一個階段,我們都希望廠商能做到真正的品質升級,」劉廷祖強調:「沒有自己的品質,就沒有根。」
對小歐洲計畫抱著深刻期許的黃孝寬,看著桌上厚厚一疊的小歐洲計畫資料說:「如果能藉著小歐洲的努力,讓國內廠商肯定自己的品質,提升產業水準和形象,而且有拓展市場的雄心,那麼小歐洲拋磚引玉的功能就做到了。」
或許,在訂單數字之外,小歐洲計畫的另一層意義,就是引領台灣產品擺脫代工生產的角色,走出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