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近視眼-另一個世界第一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03-15

瀏覽數 34,750+

近視眼-另一個世界第一
 

本文出自 1993 / 4月號雜誌 第082期遠見雜誌

初春,清泉崗天空清朗,兩架IDF戰機併肩飛出優美弧線後,衝向天際隱沒。

隨著IDF進入量產、採購美法戰機順利,一位資深飛行員向訪客透露,空軍的最大挑戰已不再是戰機來源,而是飛行員嚴重不足,因為「視力這一關刷下太多人。」

「以後要招考視力一.0合格的飛行員,大概只有到蘭嶼找!」這是負責考生體檢的航醫圈內流行的「笑話」。

笑話不無成真可能。連續七年,台灣學童的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成為外國人眼中另一項「台灣奇蹟」。

根據最新完成的「第三次全國中小學眼屈折狀況調查研究」顯示,國小畢業生的近視率達三分之一(三五.一%),國三學生則超過七成(七四%),高中生的近視率更普遍超過八成。

比較美、法兩國約八%,以及前「近視王國」日本的十五%學童近視率,台灣已遙遠領先。

「近視比率高外,更令人擔心的是孩童的近視度數太深,以及發生年齡過早。」負責這項研究的台大視力保健中心林隆光醫師指出。

有的家長對孩子近視不以為意。一位本身也戴眼鏡,正帶著兒子在眼鏡行驗光配鏡的父親認為:「近視沒什麼大不了,戴上眼鏡還不是看得清清楚楚!」也有人抱著宿命的態度接受事實,「我們早就有心理準備他會近視,這個書蟲那有福氣逃得過?」兒子念明星國中的一個母親自嘲。

然而,許多眼科醫生發現,愈來愈多家長把近視當成大敵,投注無數精力、金錢向它宣戰。

還是插大二ㄝ台灣人「得天獨厚」

一群台北市光復國小的家長組成「抵抗近視同盟」,彼此密切聯繫,誰打聽到那個醫師或偏方有效,立刻分享資訊。曾經,他們結伴攜子女去找一個沒執照的中醫「點穴」,費時三個月、密集地隔天報到一次,「花了一萬多塊,還是沒效。」某位媽媽抱怨。

令台大醫院眼科醫師何子昌印象深刻的是曾有家長問他:「如果我帶孩子移民到澳洲,多接觸空曠環境,能不能預防度數加深?」

為什麼台灣「得天獨厚」,成為每年孕育三十萬名近視族的大溫室?

很不幸的,從人種遺傳、生活空間狹窄、升學壓力等客觀因素評估,台灣得到的都是負分。

學名myopia,希臘文原意是「瞇瞇眼」的近視,主要是由於患者的眼球前後徑(眼軸)過長,看遠方物體時,焦點無法正常地到達網膜而落在網膜之前所致。何子昌指出,大部分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眼睛的構造就是「比較特殊、比較容易變長」。他舉例,國內許多近視患者二十歲以後眼球仍繼續增長、度數加深,外國人通常在二十歲後眼球形狀即已固定、度數穩定。

但近視的發生和進展主要仍在青春發育期。眼科醫師一致強調,這個階段過度使用眼睛近距離工作,是造成近視的最大元凶。

而以國內狹窄的生活空間,加上沈重的升學壓力,大多數孩子幾乎從起床睜開眼睛到上床睡覺,視線不是在書本,就是在五、六公尺的近距離內打轉。

「把小動物關在封閉空間裡,久了也會得近視,何況是孩子?」一位眼科醫生引述國外研究結果。

猶如一場不公平的競賽,台灣兒童似乎一出生,近視的砝碼便不斷往肩上沈沈加壓。

除了上述幾近「無解」的遺傳和環境因素外,對近視問題的認識不夠、防治近視的危機意識不足,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則是往往被忽略、卻對近視惡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因素。

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

許多眼科醫師感慨,近視是一種最普遍、也最容易被掉以輕心的「疾病」。

「以前只知道近視配眼鏡就好,根本沒想到近視還會引起網膜剝離,甚至失明!」剛動過手術、休學中的大四學生林淑妙懊惱自己太缺乏有關近視的常識,渾然不知她左眼八百度、右眼七百度,已屬於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六百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

手術雖然成功,但林淑妙以後必須注意諸多生活細節:別提重物、避免眼部受撞擊……,否則黏合的網膜有再度剝離的危險。二十歲出頭的她,一輩子都要留心。

在國外,動網膜手術的大多是年紀大或糖尿病患者,但國內眼科醫師從臨床經驗中發現,台灣則以四十歲以下高度近視患者占大多數。「每次替他們開刀,就覺得很心疼,」新光醫院眼科主任盧雪玉說。

近年林隆光曾以台大新生做研究對象,發現這些十八、九歲的年輕孩子,九二.九%罹患近視,且四個就有一個六百度以上。「這麼多的高度近視,隨年齡增加,他們的眼底變性將逐漸進行,因為近視眼失明的危險性也會顯著增加。」林隆光忍不住為這些未來社會中堅的視力健康擔心。

何況,除了網膜剝離,近視的合併症多得不勝枚舉,包括白內障、青光眼、黃斑變性……等。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家長的警覺程度不夠

問題是,有多少每天忙著讀書、考試、看電視、打電腦的學生,真正明白「近視」的嚴重性?甚至在一些孩子心中,模模糊糊地覺得戴眼鏡很斯文,表示會念書、功課好,還會驕傲地比誰的度數深、誰的眼鏡漂亮。

不僅孩子不懂近視可怕,也有部分家長不瞭解、不重視這個問題,而讓孩子的近視順其自然發展。

一雙兒女才念小學、近視均已超過四百度的張太太表示,孩子近視是她很大的心理負擔,也努力嘗試各種治療方法,但先生卻覺得她小題大做,雙方常為此起爭執。例如,她試圖管制孩子看電視、打電動玩具的時間,先生部會偷偷帶孩子去買電玩卡帶,父子倆一起玩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家長對預防近視的警覺程度不夠,也是愈來愈多學齡前小小近視族出現的主因。

在台大學生視力保健中心,七歲的廖玉華戴著四百度眼鏡奔跑嬉鬧,得知女兒度數又增加的廖先生則滿臉沮喪,「她得近視,我們父母有責任。給保母帶的那幾年,每天仰著頭、近距離地看上好幾個鐘頭電視,我們都沒注意!」

孩子小,家長根本想不到會得近視,一旦發現不對勁,送到眼科檢查時,往往是眼軸已經拉長的「真」近視,不再是靠點「散瞳劑」藥水可以治癒的「假性近視」。

由於年紀小得近視遠比年紀大得近視更容易讓度數加深,林隆光呼籲父母應在幼兒四歲以後,每年固定帶他們到醫院檢查視力。

父母也常在無意中,製造幼兒過度使用眼睛的機會,例如帶他們參加各式才藝班;兩、三歲開始就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

家有幼兒的眼科醫師何子昌和盧雪玉各自有一套預防近視的絕招。前者主張不必看的故事書少看、多用講故事和錄音帶代替;盧雪玉的家裡不但沒有電視,還把所有的筆收藏好,免得酷愛畫圖的二歲半兒子拿到筆就畫個不停。

近視是「絕症」

一位眼科醫生形容近視是種「絕症」,因為目前為止,醫學界還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恢復正常視力或防止度數加深。即今近年流行的「輻射狀角膜切開術」,最多只能減輕度數,無法防止各種近視併發症發生。

造成台灣近視比率高居「世界第一」的各項因素裡,有的不可能改變,如遺傳;有些很難短時期改變,如升學壓力、生活空間狹窄;然而,有些因素是可以改變、也應該改變的,例如對近視問題認識不足、缺乏防治近視的危機意識……。

三十歲的汽車業務員陳立行是朋友眼中的「預防近視狂熱分子」,經常主動到中小學宣導預防之道,他最焦慮的是「太多人對近視有三不:不知、不信、不行。」

或許,想要和近視拔河,還需要一分「愚公移山」的精神。

「近視眼開刀」安全嗎?

宛若仙女魔棒的鋒利鑽石刃,輕輕揮灑,只要十分鐘,近視族就能「無鏡」身輕」?

近年來,「近視開刀」在國內引起旋風,已有幾萬個近視患者接受手術。然而,它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始終是醫學界爭議的話題。前年,交通部針對數名動過「近視開刀」的飛行員先停飛又予復飛,引發軒然巨波。

「就是因為沒有藥可以治,所以才要開刀,」十三年前首度自美國引進這項技術的眼科醫師陳德照強調,近視開刀的必要性,如同難產時必須切開子宮剖腹生產。

「近視開刀」簡稱ARK,全名是「輻射狀角膜切割術」,以鑽石刀在角膜表面做四~十六刀、深廣八0%~九0%的放射狀切割,藉以改變角膜弧度,而使平行光線能聚焦在已變長眼軸的網膜上。通常手術後不須住院,也不必包紮。

因此,最好的情況下,近視八百度左右,開刀後裸視約可達0.七;五百度以下,裸視可恢復一.0。但十八歲以下,以及有嚴重併發症者,能不適合ARK手術。

針對它的安全性,陳德照堅持,在技術好的眼科醫師執刀下,以ARK矯正規力甚至比戴隱形眼鏡安全。他開過的數萬名病例中,從未發現有人手術後視力減退,也沒有人的角膜因撞擊受傷而必須移植,「美國有上百萬個人做過,蘇聯更有二十年歷史,噴射戰鬥機的飛行員都用ARK矯正視力,」他說。

醫界仍持保留態度

但目前國內只有二十名左右的眼科醫生為病人動刀,絕大部分醫師仍持保留的觀望態度。

新光醫院眼科醫院主任盧雪玉表示,美國也有很多醫生抨擊ARK的必要性,因為它不是治療疾病的「功能手術」,只是一種去除眼鏡的「美容手術」。

她解釋,開過ARK後,傷口的癒合需要半年,角膜的強韌度也比正常眼睛差,必須避免劇烈碰撞,有人閃光則會加深,或者晚上出現眩光。除非病人的狀況不允許戴眼鏡矯正,或堅拒眼鏡的意願非常強烈,她「不會很推薦ARK。」

台大醫師林隆光則強調,ARK只是「光學」上的矯正,而非真的「治好」近視,各種近視併發症不會因為在角膜上動手腳,就能避免。

「接受開刀前,最好確實明瞭手術的適應症及可能後果,」林隆光建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