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中也有景氣的行業,過去兩年的全球不景氣,都帶動了一個最令人想像不到的熱門行業--教育。
美國西北大學受到經濟不振之苦,校園內從硬體設備到老師薪資,無不節撙縮支,唯獨企業人研究班卻班班爆滿。大講堂內,童山濯濯、褲帶繫在皮帶最前頭一個洞的學生,換上輕鬆的T恤,一邊聽講師說明電腦網路在行銷上的運用,一面猛作筆記。
在東京,現在最容易賺錢的行業不是開餐飲業或柏青哥店,而是各色各樣的成人補習班;東京有超過二千個外語補習班,未來十年可能加倍。日本的大學目前最感興趣的也是與企業界合作,招收非正規的學生。
未來學者預估,為從十六歲到六十歲的就業者所開辦的成人教育,在往後的數年將盛而不衰。
「再訓練」是教育改革潮流
其實成人教育不只在民間機構炙手可熱,政府也把目光轉到這裡來了。
過去,全世界教育政革的重點都放在小學、中學到大學等一直線的正規教育,但現在即有了大角度的轉變;經濟學人雜誌形容最新的教育改革潮流是「再訓練」--由政府主動來重新裝備已經進入社會的人力資源。
英國的教育部長約翰派頓上任後以擴張延伸教育(為十六歲以上人士開辦的非大學教育)做為其施政的第一目標。他希望延伸教育所招收的學生,可以在三年內從現有的九十萬人,增加到一百十二萬人。
美國的教育部官員一直深為中學生輟學率居各工業化國家之冠而苦惱;一四%的美國學生念不完高中,日本的比率只有六%。過去專家們總是想辦法從校園內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大家發現,設法讓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年輕人再回學校進修,可能更有效。柯林頓政府上台後,是否要對在職進修的學生進行補助,將成為教育政策一項新的討論議題。
教育之所以日受青睞,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
哈佛管理學院教授魯賓分析指出,近十年來大量的企業國際化以後,許多低技術的就業機會轉移到落後的地區,工業普遍自動化,也改變了各國人力需求的結構,像日本,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逐年下降,工作被效率可抵六名工人、造價即十分低廉的機器人所取代。
學習如何不斷地學習
然而,資訊科技不僅沒有減少人力需求,反而需要更多聰明、跟得上技術發展的人工來操作聰明的機器。
英國教育部長派頓也認為,大英從日不落國變成日落西山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少人畢業以後,回學校再接受最新的科技教育。
另一方面,全球人口結構老化也是個重要因素。年輕人愈來愈少,未來企業不能依賴補充新血來引進新技術,而是必須加強現有中生代員工吸收新知的能力。羅馬俱樂部於一九九二年初發表的「第一次全球革命」報告中也指出:「學習如何不斷的學習」,將是未來解決世界問題的重要工具。
所以儘管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仍然願意花大把鈔票送員工接受再教育。以美國為例,去年單是企業經理人花費的教育訓練費用就高達一百二十億美元;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大學,有關管理、資訊以及全球行銷等延伸制的課程,成長率都超過一00%。
新的成人教育熱潮,也出現了有別於以往的特色。
以往,回鍋的老學生通常是就近找個學校,現在都流行「國際菜單」式的訓練。
在印度的加爾各答,三十個來自歐洲、美洲與亞洲的學員,跟著三個分別聘自法國、日本與美國的教授,一起上市場行銷課程;這些人都是企業派出的中堅幹部,印度只是他們為期半年課程中的一站。
「許多人再進修,不是為了知道新理論,而是為了得到新視野,特別在今天需要有國際的視野,」本田汽車公司經理福田說出這一類課程蔚為流行的理由。
人文課程掙得一席之地
另一個更有趣的特色是,人文與美學的課程,開始在過去專以技術學習為導向的延伸制教育中掙得一席之地。紐約大學夜間部提供了修習現代藝術史的學位,來申請的竟有一半的人是具有資訊、科技背景者。
東京一家百貨公司提供旗下的電梯小姐、售貨小姐到短期大學上婦女問題和社會學課程。
「生產線的工作可由機器人來取代,未來十年,「具有創新能力,可以橫向思考的員工,才是企業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時所迫切需要的。人文的訓練決不是裝飾用的糖衣,」美孚石油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一名主管表示。該公司兩年來已補助了數百名技術人員進修「非與工作相關」的課程,從戲劇、哲學到國際關係、蘇聯政治等包羅萬象。
「為個人創造附加價值,是成人教育新的賣點,」魯賓教授分析,「特別當這兩年的環境證明,專業人員也會失業,回到學校似乎是增加保障的好方法。」
每當華燈初上,各校園裡愈來愈多衣冠楚楚、夾著書本匆匆行人的上班族,或許正可印證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