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準備年」跨越到「投資行動年」,統一的大陸耐力賽已站在起跑線上。
擺脫過去在幕後運籌帷幄的角色,高清愿今年一馬當先往返兩岸。三月間,開完國民黨三中全會的當天下午,隨即飛往大陸,在上海簽下一千二百萬美元的飼料廠合同。七月,他在香港簽下統一在大陸的第六個合資項目。十月,他又親自主持統一新疆蕃茄廠開工典禮。
今年,高清愿更發下豪語,二十五年後大陸的統一企業,要成為年營業額一千二百億美元,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這不是作夢,有可能,」高清愿信心十足,「美國、日本、歐洲不一定競爭得過。」
統一的聲勢浩大,引來旁觀者側目。一個與政黨關係密切的企業界負責人曾指責赴大陸投資者是「送錢去大陸,應該槍斃」;美國在台協會也派遣商業組人員到統一表示「關切」。當高清愿公開對前財政部長王建瑄按實際交易價格課徵土地增值稅表示支持時,甚至有反對者傳言:「統一在台灣混不下去了才這樣說,企業界那有人贊成的?」
但是強調企業應以正規作戰方式進軍大陸的高清愿,仍然坦率地說:「只要政策開放,統一的產品都有可能在大陸投資。現在是六個案子,以後可能幾十個、幾百個。」
主張面的開發
高清愿大膽的謀略來自細密的研究與布局。
早在四年前,統一就思考大陸環境變化對統一企業的意義。由於大陸位於亞洲中央,GMP也居亞洲各國中等地位。大陸市場對統一國際化的長期策略有重要意義。
之後統一開始和大陸接觸,「花時間認識朋友」。分析大陸外商中許多中小企業經營賺賠不定,但像泰國正大集團、美國可口可樂、麥斯威爾等著名企業則有盈餘。統一認為包裹式(package)的經營理念是關鍵。
因此,當王永慶以單點突破而未成時,統一卻主張「面的開發」;在高清愿打著正規作戰,以建立台灣企業在大陸的尊嚴與形象的信念下,施行以麵粉、牛奶、飲料為主體的包裹策略,同時在大陸各地展開食品相關的多個投資案,成為大陸目前最受矚目的台商之一。
去年統一和大陸方面談銷售時,就堅持不能被限制外銷比例,而自縛手腳。最後,雙方合約書上寫的是:「依產品受國際市場肯定程度提高外銷比例,最高三成。」履行時間則未註明。「能外銷就外銷,能內銷就內銷,」高清愿說,「應該爭的是,由企業自己決定。」
一些人認為高清愿屢屢催促國統綱領加快步伐,放寬大陸投資限制,過於從企業層面考慮,未顧及國家整體利益。但高清愿強調,統一對大陸投資金額不大,且是在國內不具競爭的行業。
更重要的是從大格局思考,他相信藉著民間互相交流,「愈說兩邊會愈接近。」
(許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