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學畢業至今,從事採訪新聞工作二十多年,可說各式各樣的人物,我都訪問過。從台灣總統到他國元首、從台灣首富到他國企業家,再到一般企業界人士、上班族、慈善家、街頭遊民、偏鄉弱勢家庭、學童等。但在我所接觸過的無數受訪對象中,本書主角賴桑(本名賴倍元),可說是最獨特的一個人物。
這世上的確有很多超越追逐名利、而願意投入公益、環保或救濟貧困者的不凡典範。例如有不少事業成功者,累積了大量財富後,願意大方捐出來,回饋人類社會,例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或創辦唐獎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等。
這世上也有不少人在專業工作中累積個人清望與影響力,退休後,不是從此遊山玩水、享受人生,反而比過去上班時更努力,希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近幾年來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推動公益平台基金會,幫助台東、花蓮轉型,就是當代典範人物。
當然,我們也看到不少像台東菜販陳樹菊這樣的甘草人物,儘管學歷不高、收入也不豐厚,卻省吃儉用,把全部積蓄捐給學校蓋圖書館、幫助弱勢孩子就學等,年復一年,累計捐出超過一千萬,善行就連老外都感動,榮獲《時代雜誌》(TIME)百大人物獎。
在新聞工作中,我也看到許多有特殊興趣的人,他們一開始走在不被主流肯定的孤單道路上,但最後終於撐過辛苦,打造出自己的一片舞台,儘管不一定名利雙收,但至少人生之路順遂許多。
種樹不為名利 到底圖什麼?
但這本書的主人翁賴桑,他並非功成名就之後才來做拯救地球的工作。他也不是甘草人物,平常安分做一份工作,再省吃儉用地幫助他人、改善地球。他也不是努力要把興趣轉換成事業或志業的人,好讓自己的人生更順利。
他其實是一無所有,孤單的一個人,走在一條沒有終點,他自稱為「千秋萬世」的志業上。在《遠見》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想不透,他的這股勁,到底從哪來?
他是飽讀現代環境知識,知道地球陷入生態危機,才要種樹的嗎?
不是。他只有國中學歷,平常不太閱讀,只出過一次國。
他是賺很多錢,有錢之後才希望做有意義的事,因此才買地種樹、希望救地球嗎?
不是。他31歲後就把家業丟給太太,每天花錢種樹,至今家產都快賣光了。
他種樹是因為興趣,希望樹林茂密後,將來做森林遊樂區、民宿生意,好賺遊客的觀光財嗎?
不是。至今30年來他種了30萬棵樹,但林場一直不對外開放營利,未來也不會。
他種樹是為了後代子孫,希望留下豐富家產給下一代,讓他們以後靠砍樹賣樹,就可以舒舒服服過日子嗎?
那更不是。他已留下遺囑,這一片山林不屬於賴家,是屬於全人類的,誰也不准砍伐。
那他到底圖什麼?用他的語氣說,「我這是千秋萬世的事業」。百年千年後,這一片樹林都還要在。
從賴桑故事 深入思索人生目標
2014年4月間,我第一次與技嘉科技副董事長劉明雄等人,在賴桑大兒子建忠引導下,來到大雪山林場。跟賴桑喝了一個下午的茶,也在他的帶領下,逛了一下林場。席間,他總是豪氣干雲的問我們很多大問題。「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你們在我這裡,看到了什麼?」然後他會自問自答,他做的是千秋萬世的事業,是一般人不太能了解的。
的確,做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現代人,賴桑真是少見的唯一。
《遠見雜誌》很榮幸有機會出版他的第一本授權傳記。在作者陳芳毓優美流暢的文字下,相信讀者一定會被賴桑感動,並回頭思索自己的人生與台灣的發展。
▶ 觀看更多賴桑的故事,請參閱《賴桑的千年之約》 (遠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