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是美國與世界高科技中心,位在舊金山以南四十多哩處。矽谷的蓬勃發展在於它的創造與發明,而華人移民,特別是來自台灣的中國人,最近十多年,為矽谷高科技界注入了活躍的生命力。美國主要新聞媒體,如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富比士雜誌、財星雜誌、商業週刊等,最近一年的報導無不對華人新移民在高科技界的表現刮目相看;無論是華人自創的公司或在美國人開設的公司內,均不乏既具專業水準、又有領導能力的華人主管,打破「亞裔只能做工程師,不能做主管」的刻板形象。
根據北美事務協調處舊金山科學組最近所做的調查報告,矽谷地區華人工程師有兩萬餘人,光是華人創辦的公司就超過四百多家。而來自台灣的電子廠商已為矽谷投入六億九千三百萬美元的巨額資金,並提供一萬三千五百四十五個工作機會給本地人士。科學組預測,這些公司今年會再創三千一百四十五個新的工作機會,並注入兩億三千五百萬元資金。
創業華人有共同點
矽谷的華裔高科技企業家到底憑什麼條件在這塊科技園地生根萌芽,並以科技致富?
若仔細分析,創業的華人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多是早期來自港台的留學生,所學為物理、工程或電腦科學,在七0或八0年代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工作,但發現黃面孔受到白人上司不公平的待遇,不願再為人作嫁,而自創公司。
一九七三年創立奎茂公司(QUME)的李信麟(Daniel Lee)是矽谷的創業典範。他在洛杉磯時報的訪問中說,一般美國人將亞裔看成是一群認真、服從及忠實的工作者,但缺乏高階層的領導才能。創業之前,李信麟即在全錄任經理,但當時公司的高級主管一直沒有以經理身分對待他;甚至現在,許多美國大公司對亞裔是否能勝任管理職務還有質疑。
獨力創設林氏研究公司(Lam Research)的林傑屏,在「亞裔受不平等待遇」上,也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林傑屏於一九八0年離開惠普公司,原因是在公司內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公司在選擇升遷人選時,居然提升了一名他在十一個月前才自大學雇用的白人。在不能發揮所長下,他決定自創前途。
林氏研究公司由於營運良好,一九八四年五月股票上市。林傑屏卻於一九八五年元月離開手創的林氏公司,擔任韓裔創辦的林克技術公司(Link Technologies,lnc.)總裁和首席執行長,從事大幅度改革,把一個快要結束的公司重整旗鼓。
林克公司在他的策略經營下,短短兩年內變成市場上的黑馬,一九八七年營業額在一千四百萬元至一千五百萬元之間,慧智科技公司將其收購,林傑屏則成為慧智的副總裁。其後,他又於八七年七月在柏拉奧圖市創立了Expert Edge軟體公司。
只是工作的馬匹
林傑屏來自香港,是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博士,一九九一年被布希總統任命為「少數族裔企業發展委員會」委員,並被加州最高法院法官任命為「未來法院委員會」委員,為加州司法系統與發展提出建言。
今年四月底他接受聖荷西水星報的個人專訪時,提到身為亞裔在美國大公司立足升遷之不易:「亞裔說英文若帶有外國腔,通常被視為在口語及各方面的溝通上有問題。」他又說:「在美國的大公司,亞裔常被視為可有可無,不被認為具領導才能,我們被看成會工作的馬匹,而不是賽馬。」
華人在美國公司不受重視,但反過來做美國人老闆者比比皆是。在矽谷由華人開創的股票上市科技公司包括:陳文雄的旭電公司(Solectron Corporation)、陳都的Komag Inc.、許立威的永佳系統(Everex Systems)、黃炎松等的Cadence Design Systems、李信麟的奎茂公司(Qume Corporation)、林傑屏的林氏研究公司(Lam Research)、王繼行等的Weltek Corporation、陳驥華等的Sigma Designs Inc.。
在上市的公司中,陳文雄的旭電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該公司目前已躍升為全美第二大電子產品承包商,一九九二年銷售額達兩億六千五百萬美元,員工三千餘人。該公司除了於一九九一年十月獲美爾康國家品質獎外,美國著名的富比士雜誌、財富雜誌、舊金山紀事報、加州商業雜誌等,均將旭電列名全國股票潛力最好的公司之一。
陳文雄來自台灣,擁有哈佛大學應用機械與應用數學碩士與博士,曾獲IBM發明獎,擁有六項全美及國際專利。他於一九九0年曾當選灣區年度企業家,並於今年元月陪同布希總統訪問澳、亞四國做商業之旅。
打敗德、日不靠奇蹟
到底旭電公司何以有今日的成就?根據美國財星雜誌的分析,該公司三千三百多名員工有半數來自亞洲與拉丁美洲;公司一九九一年花在每名員工身上八十五小時的在職訓練,而今年增加至九十五個小時。
「要打敗德國和日本是不能靠奇蹟的,只能更加努力與扎實經營才有希望。」陳文雄在品質上永遠要求卓越。他說:「只學美國的作法沒有前途,我們必須把美、日的精華結合在一起,包括美國的電腦資訊技術、日本的製造技術、改善觀念和紀錄。」
創業成功帶來財富與名聲,是許多華人企業家已感受到的。
九年前創辦Komag Inc.電腦磁碟研發與製造公司的陳都,在今年六月底,聖荷西水星報的一項調查研究中,被列為矽谷高科技公司前一百位收入最高的主管,年收入為六十五萬七千美元。
Komag公司的股票在一九八七年上市,現在資產近三億美元,其製造的硬體磁片占國際市場百分之二十五。
從創辦公司到現在,陳都從未鬆懈過,他不斷在產品上求新求變;公司牆上掛著二十多項專利發明的獎牌,有十多項出於他的發明。他在辦公室內設有一個私人圖書館,每天都要埋首其中閱讀最新研究報告:「不進則退,要在高科技界生存,研究發明必須持續不斷,」他說。
他花了十多年研究的新產品光磁片已在大量生產,並且以極低的價格出售,未來該產品將代替軟磁碟片,功能在五十倍以上。
陳都畢業於成功大學冶金系,一九六一年赴美留學,在明尼蘇達大學取得冶金碩士與博士學位。一九八三年他服務的全錄公司營運不佳,且陳都的一項發明未被採用,而決定自己出來開公司。
目前Komag Inc.在美國有兩千三百多名員工,又在馬來西亞檳城蓋新廠,明年開始生產,將再雇五百名員工。
矽谷華人創業成功再投資新公司的例子也很多,像黃炎松、趙修辛離開自創的益華公司後,又與其他六位華人開創PIE Design System。他們不希望「就這樣過了一生」,決定在新公司再創佳績。
回饋當地,消弭歧視
另有不少華人雖未自創公司,但在美國公司也受到器重,例如五十歲出頭的劉英武。他是軟體權威,在IBM聖他特瑞沙軟體研究中心任總經理時,即經手管理數十億美元的計畫。
今年才三十七歲的徐嘉禾從踏人美國社會,就立定目標「不和很多來美台灣人一樣只當工程師,要進一步做美國人的上司。」在經過十年腳踏實地奮鬥後,他於去年九月被半導體系統公司(Semiconductor Systems Inc.)任命為董事長。
他自認並未被美國人歧視,而是要努力在英文上下功夫,並且學習美國公司的文化,本身更要腳踏實地,隨時吸收新知。
矽谷華人高科技專才為美國帶來新氣象,但有時仍難免受到歧視。
Knighs科技公司總裁劉效宏指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像他在美國受高等教育,也把自己的努力成果貢獻給本地社會,若能使美國人對新移民的觀念再教育,則歧視現象應可逐漸消弭於無形。
(劉曉莉為世界日報舊金山社記者)
矽谷的台灣錢效應
北美事務協調處舊金山科學組對兩百二十家華人電子廠商發出問卷調查,發現從事個人電腦設計、製造、銷售者最多,共有一百二十一家,占五九%;其次是IC業,有三十九家,占一九%;軟體業者二十家,占九.七%;其他諮詢業、高科技投資、電子材料供應等二十五家,占一二%。
除了電子業,華人投資的新藥研究機構亦十分具有遠景,例如孔繁建的Gene Lab公司,和由聯合報系投資數百萬美元成立的中藥科學研究中心Pharmagenesis都是很有潛力的新藥研發公司。
台灣熱錢創造互惠效應
根據從事高科技顧問與策略設計的新亞科技顧問公司總裁王自立分析,來自台灣的資金,除了為矽谷帶來更多的繁榮外,並有四個深刻意義:
一、台灣科技廠商為矽谷引進熱錢,並提供許多工作機會,舒緩了矽谷緊迫的經濟衰退情勢;若非這些台灣電子廠商,當地失業人口至少增加一萬人。
二、華裔電子廠商對亞洲市場的瞭解,幫助了美國出口更多的高科技產品到亞洲及太平洋盆緣國家。
三、來自台灣的投資者或創業人士,改進了美國人與亞洲國家做生意的態度與技巧。
四、台灣資金進入矽谷,刺激許多優秀的工程師自行創業,為矽谷更添活力與朝氣。
資金投向矽谷,對台灣本身高科技也有明確的影響:
一、台灣電子廠可將此地的技術研發成果,轉移給在台灣的母公司或投資者。
二、這些投資暢通了台灣與矽谷間的人才流通管道,愈來愈多的中國工程師回到台灣服務。
三、由於矽谷華人廠商將市場的最新情報提供給台灣高科技界,而節省了台灣對許多高科技產品研發的時間與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