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院的失眠特別門診。一位六十幾歲的老先生還沒等醫生開完處方,便立刻要求更正:「醫師,你開的「菲林」(Valium)對我沒有效啦!「阿蒂芒」(Ativan)吃了比較會愛睏。」在老先生的口裡,難發音的拉丁藥名像當歸、枸杞一樣平常。
在公保門診中心,一位三十歲左右男性搖搖晃晃地走進診療室,口齒不清地抱怨失眠。醫師看了這位已有明顯安眠藥癮的病人一眼後,動手檢查他的手提包,果然又搜出整瓶酣樂欣(Halcoin)。「這已經是沒收的第三瓶,」醫師無奈地搖頭。
用藥泛濫
衛生署藥政處的資料顯示,台灣進口的diazepam(一種廣泛使用的安眠藥)原料,民國七十二年是一百五十公斤,七十九年已達七百公斤。若以每顆藥二毫克計算,七年間,國人平均使用量從四顆成長到一七.五顆。
值得注意的是,diszepam只是國內普遍使用的十幾種安眠藥之一。據國際醫藥服務公司(IMS)估算,包括醫院、診所、西藥房三大系統,對安眠鎮靜劑類藥物的採購總金額,近三年持續以百分之六的比率成長,去年高達二億五千萬台幣。
三總精神科主治醫師何瑞麟不客氣地直說:「國內安眠鎮靜類藥物已經到濫用的程度!」
然而,安眠藥無法根治失眠,卻可能較失眠對人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
安眠藥和鎮靜劑基本上是同一類藥物,低量時能產生鎮定效果,高劑量就是安眠藥。因為種類繁多,造成的副作用也因成分和服用者的個別情況而定。
國泰醫院家庭醫學科兼藥理諮詢室主任林敏雄以國內最普遍使用的BZD(前述各藥均屬此類)藥物為例,說明短期使用固然有效,長期服用,藥效會逐漸喪失;藥物慢慢累積會產生不良反應,例如,白天精神恍憾、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發生工業意外、車禍,甚至憂鬱、厭世,也有人使用BZD後,反而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暴力傾向、活動力增強、癲癇或內分泌異常。
副作用多
另一個必須慎服安眠藥的重要理由是:長期持續使用,可能養成依賴(不吃就睡不著),或上癮(愈吃愈多顆)的慣性,等於冒著一輩子受藥物支配的風險。
四十出頭的張太太幾年前做生意被人倒債,因情緒不穩、睡不著覺而開始服用安眠藥。藥量從一、二、三、四……顆不斷往上加。當最近警覺到情況不對勁時,每天用量已達二十多顆。現在,她看起來精神渙散、頸部浮腫、口齒不清,成天抱怨「頭痛,連報紙都看不下」。
「這是典型由暫時性失眠,輕率服藥,最後失控上癮的例子,」目送她踉蹌走出診療室,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孔繁鐘提醒,如果發現自己不吃藥就無法入睡,坐立難安、焦慮急躁,服藥後種種不適卻自然消失,就是依賴的症狀已經出現了。
是否會對藥物依賴或上癮,藥物本身並非絕對因素,使用者的性格和環境也很重要。
何瑞麟分析,如果使用者的個性較為依賴、情緒化、對挫折忍受程度較差,可能會比一般人容易和藥物糾纏不清。
此外,常要日夜輪班工作,或經常坐飛機來回西半球的失眠患者,身體的睡醒循環常被迫調整,養成長期服藥習慣的機率較大。
一位資深的藥廠業務員發現,台北市各地區西藥房對此類藥物的需求量呈地域性差別。特種營業場所聚集的中山區、萬華區,進貨量特別多。「不時有「上班小姐」來買安眠藥,有人白天吃安眠藥睡覺,晚上再靠老板提供的安非他命提神,」要求匿名的某藥劑師坦承。
其實,對失眠患者而言,安眠藥並非洪水猛獸,重點在於能否正確使用,而避免反被藥物所控。
避免長期大量服用是首要原則。如果已養成用藥慣性,則應在醫師指導下,「愈吃愈少,一段時間後戒除,」孔繁鐘說。
醫藥科技日新月異,可以預見未來更新、更強、更有效的安眠藥必定會相繼開發使用。但是,如果習於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無法使自己從這個高度緊張和壓力的社會適度抽離,求得身心安頓,再多、再好的安眠藥物所製造出的桃花源,仍只能提供一時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