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餿水油風暴之後,國慶日前夕又爆出飼料油混入食用油事件(正義公司,頂新集團控股),再度引發食安危機。而且這兩次出問題的油品,在餐飮市場、各大飯店、連鎖餐廳與全國家庭被廣泛使用,導致人民感嘆「還有什麼油能吃?」並促使許多餐飮業者、家庭自炸豬油,等同已經不相信市場、企業與政府。在一年內發生飼料油混入食用油、大統黑心油與毒澱粉事件,持續發生食安風暴已造成社會人心煌煌。
而頂新集團又屢次發生問題產品事件,使企業形象、產品安全、消費者信心蕩然無存,亦家族名譽蒙羞。更有甚者,有知名人士、團體先從網路提倡「不買、不用」頂新味全集團的產品,而全台22個縣市政府禁止其所屬機關、中小學校抵制,再者亦有夜市、餐廳響應;另外,也有銀行揚言對於該集團未使用的貸款額度採審慎態度。
與此同時,還牽涉出行政院長在9月中下旬曾經在立法院備詢時說出當下的正義油品能繼續食用,而在之前衞福部也說出市面上應該沒有不合格的豬油產品。但半個月後,正義油品又爆發重大食安問題。面對持續發生的食安風暴,儼然已成為政府的治理危機。
我國食用油原料有仰賴進口的現象,但不法廠商卻從越南進口飼料用油、從香港進口工業用油,但皆申報食用油;另外,有人指出官方有關進口統計之飼料用油、工業用油急劇增加,但其去處有可能也被用到食用油。過去,政府在食安太過依賴業者之「自主管理」的GMP制度,但從去年即已發現GMP制度完完全全破功。
如同過去,行政院緊急召開食品安全危機會議,亦如同往昔重申徹查到底,從嚴從速追究。然而,我們認為除了修法加重刑責罰鍰、提高檢舉獎金外,還要建立食品安全之「跨部會整合、強化中央與地方聯繫」的機制,並且能夠持續推動與落實執行,才能降低食安風暴發生的可能性。
以本次正義油品事件,其原料來源多元,包含:飼料用油、回收油(餿水油、地溝油)、動植物混合油等,非單一部會所能完全涵蓋。有關回收油,環保署需查廢食用油的總量與去處;農委會需追查餿水油有無流入飼料油,以及飼料油、動植物混合油的流向管理;而衞福部要確保市面上食用油產品的安全;再者,有立委勾稽進口油品資料,發現存在進口油品(飼料用油、工業用油)之海關管制漏洞,因此從源頭管理的觀點,亦需財政部與鄉關部會的參與;另外,有關食品GMP制度的改革,從完全業者自主管理,需走向多元參與、引入定期檢查機制,這原是經濟部的業務。
從以上分析,單純確保食用油安全的機制,就涉及至少五個不同部會的統合;同時,在落實執行時,又需強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聯繫、合作,食品安全方能實現。
然而,食安風暴所引發政府治理危機的關鍵是「誰來負責跨部會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連繫」的工作?我們不希望食安風暴風生時,才被動召開跨部會會議,解決當次問題而已,而重點是建立能夠落實執行的機制。目前,我們看不到行政院院本部有單位可負責此複雜的工作,而衛福部更不可能統整有關食安的相關部門。再者,我要強調食安的確保需要中央相關部會,與地方之衛生、農業、環保等單位配合。中央不是僅作制度規劃,還要確保落實執行,因此有關食安之有關中央部會、地方各單位有加強聯繫之必要。
食品安全錯綜複雜,行政院責無旁貸。因此我們建議在行政院建立食品安全之常態會議,並在行政院本部設立食品安全處,如同消費者保護處,配置適當人力,作為跨部會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連繫之幕僚單位。而行政院食品安全會議開會前,食品安全處先統整各部會、地方政府資料(可由政務委員督導),並且檢查相關工作是否落實執行,特別是油品進口、源頭生產地或產製工廠管理、油品分流管制、廢油回收管理、食品追溯追蹤、稽查量能的強化等項目。
而食品安全會議開會時,各部會派首長或主管業務的副首長參加,而會議主席初期可由行政院長親自操刀,上軌道之後,可交由行政院副院長負責。行政院建立食品安全之常態會議、院本部設立食品安全處,是持續落實執行行政院所採食品安全措施之鑰。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