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沈君山:終止敵對狀態,建立過渡關係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7-15

瀏覽數 12,300+

沈君山:終止敵對狀態,建立過渡關係
 

本文出自 1992 / 8月號雜誌 教育,下一代會更好?

在思考兩岸關係的時候,我們要有一點認識,兩岸關係是「兩岸」,因此,我們有主觀的願望,但是也必須瞭解客觀的形勢。

兩岸關係主導分合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文化,一是經濟。文化是廣義的,就是種族、血源、語言風俗、宗教信仰,這些是本質上的因素;經濟因素包括資源、市場、技術等。這兩類是長期因素,若吸引性大、排斥性小,就走向合的階段;不然就走向分的比較多。

現在我們看海峽兩岸,本質性因素都沒有存在排斥性,像文化、民族因素,在秦始皇時代就已經解決掉了;經濟因素,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有相當大的互補性。現在存在的排斥因素是政治上、制度上的因素。

從本質性因素來看,兩岸長期必然會走向統一,無論是文化、經濟因素都是往這個方向發展。這個趨勢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要等到大陸體制改變之後。最後統一不是專權體制下的一個權力,不是從中央統一地方,而是一種聯合。時間無論如何不是一、二十年能夠完成。現在著重的是,從現在開始的一、二十年中趨勢是怎樣?我們怎麼樣去努力?

後鄧小平時代來臨

我們先分析三個影響力:一是台灣的趨勢,二是大陸的趨勢,三是影響兩岸關係的國際趨勢。

台灣的趨勢是本土化、多元化、現實化。本土化是大家慢慢的把台灣當作一個中心、認同台灣,從台灣的觀點來看兩岸關係。多元化是任何決策不是一個人說了就算,而是要融合大家的意思。現實化是工商業發展以來,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比較實際、比較現實,不是用意識型態。兩岸未來的發展,不一定是反共不反共,最重要的是對我們有利還是有害。這三個變化從三、四年前出現,以後還會持續下去。

再看大陸。鄧小平還未過世,但是慢慢地已經走向後鄧小平時代。我們可以用三句話來講,就是「持續的走資」、「集體的專政」和「各自的發展」。整個趨勢是,經濟上走資本化,政治上絕不是民主化,這還會持續下去。

將來大陸一定是地區各自發展、中央集權專政,整個體系是走能夠提高生產力的資本主義。

第三是國際影響兩岸關係的趨勢。現在中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十年、二十年前不能比。它不再像過去在地緣戰略上,因為有蘇俄的存在,可以打蘇俄牌。其次,改革開放之後,它依賴西方世界比較多,也要受三0一法案的約束,這些都使它居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綜合而言,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務實的民族,現在大陸把經濟發展當作中心,「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它最希望的是把經濟提升上去,兩岸關係不是這麼急迫的問題。

「不到大陸,沒有生路」

採取和平緩慢的做法往前演進時,我們可以預期,中期來看,雙方經濟的關係會愈來愈密切;石滋宜教授曾說:「不到大陸去,沒有生路」。此外,會有不同層次的經濟圈,我們希望相依存而不依賴,重地方輕中央。交流不一定要往中央跑,我們和地方往來,還可以保有主導權。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走?第一,終止敵對狀態,建立過渡關係。現在兩岸要簽文書驗證協定,為了名稱問題不能簽約;所以,要進一步規範交流、三通等問題,如果沒有一個雙方能夠忍受的過渡關係,就會產生種種困擾。兩岸建立過渡關係的另一個原因,是穩定台灣地位,可使雙方的交流更加順暢,也防止政府流失籌碼。

兩岸要終止敵對狀態,有三種方式。一是邱副秘書長講的,簽定雙邊條約。大家坐下來簽個協議,終止敵對狀態。

二是個別聲明。雙方各自發表聲明,你講你的話,我講我的話,例如,「我今天不把中共看做敵人了,」中共也要回應。

三是國際多邊協議,這對台灣最好,但是有其困難性。我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參加亞太經協、亞洲銀行,在貸款、經濟互助時可以有一個共同協議聲明,「為了經濟和平的發展,所有在這個地區的爭執都不用武力解決。」這種方式有一個困難,大陸在協議中一定會加進「一個中國」。一個中國的結不打開,大陸不會讓步。

其次,雙邊簽約當然有它的好處。從政治面來講,我們希望和平的保障、政治地位、對等參與,雙邊簽約可以解決這三個問題,但是仍有相當的困難性。

個別聲明比較單純簡單,你講你的,我講我的,講完了就了事,反正這個意思只是一種表示。

挑模糊的事先做

兩邊來往,建全過渡關係,第一步要釐清一個中國。

這個問題將來和中共交涉,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理論的層次,一是實務的層次。

理論層次是各說各話;大陸的「一個中國」,北京是中央政府,台灣是地方政府;像唸佛一樣地唸下去,兩方永遠不會完全滿意。

因為理論層次不太清楚,實務層次一定要挑不太清楚、但是可以運作的部分。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兩岸要簽文書驗證、防止走私條例;大陸在條文前面一定要加一句「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現在已經退到一個地步,可以用「海峽兩岸是中國內部的事務」。這還是有點困難;我們想加一個字,「海峽兩岸是中國「人」內部的事務」,就好辦了。我們的海基會、大陸的海協會,都是民間組織;民間組織處理民間的事務,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的事務呢?這就是可以運作,但是不清楚。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一定要自主平等,這叫做「抓不了賭,就要做莊」。跟大陸交流,絕不能讓大陸管。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是「權權權,命相連」,權最重要;讓它管到就完蛋了。

第二,還要堅持平等性。對等、平等、相等,意思不太一樣,大陸有十一億人口,我們只有兩千萬,不能和它相等;對等呢,大陸不喜歡,因為那有你自立在外面的意思;平等,它就沒話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