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亞洲國營企業與家族企業的改革困境是什麼?

【聚焦話題】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4-06-19

瀏覽數 15,500+

亞洲國營企業與家族企業的改革困境是什麼?
 

亞洲素來不是機構投資人的戰場,國家政府與家族財團,長久以來牢牢掌控著亞洲的企業發展。但英國《經濟學人》主張,亞洲企業若想真正走向現代化、征服全世界的市場,國營與家族企業的改革就是當務之急。

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目前亞洲各國只有28%企業主要股權是掌握在法人手中,且高度集中在日本。然而,國營企業在亞洲佔比卻高達40%,家族企業也多達27%,兩者合計便占了將近7成。

國營企業與家族企業的比例在各個國家高低不同。中國以國營企業佔大宗,南韓和印度則家族企業盛行,這些情形都存在已久。

中國和日本是少見的家族企業無足輕重的亞洲國家,前者原因在於國營企業佔了壓倒性優勢,後者則是因為戰後美方勢力將既有的家族力量解體。

過去國營與家族企業在亞洲市場別具優勢,但現在卻今非昔比。亞洲前65大國營企業自2007年已合計蒸發數兆美元市值,在整體亞洲企業規模中所佔比重更萎縮了40%。

在國營企業方面,《經濟學人》認為問題主要有三。第一,國營企業與政府關係緊密,雖享有優勢,也伴隨義務。如中國銀行配合政策在2008-2011年間浮濫放貸,導致今日充滿危機。

第二,國營企業貪汙盛行、效能不彰。第三,國營企業難以在變化快速的市場中與私人企業競爭。

另一方面,亞洲家族企業的改革難度也不遜於國營企業。1997金融風暴層重創眾多亞洲家族財團,但過去十餘年來仍可看到家族企業在亞洲的版圖又再度壯大。

家族企業的缺點包含經濟力量過於集中、企業接班問題、專業經理人難以融入、對網路等新興領域反應不夠靈活、無法稀釋家族股權恐限制企業的籌資能力等。且值得注意的是,家族企業往往會過度擴張至眾多領域,卻難以將特定領域專注發展至世界領導地位。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而南韓三星集團則是家族企業成功轉型為全球性企業的範例。1990年代起,在二代接班人李健熙領導下,三星引入績效薪酬、雇用外籍員工等做法,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程度。

且三星聚焦發展核心業務三星電子,也避免步上索尼等日本企業後塵。今年首季,手機與平板合計占三星營運獲利的76%。因此《經濟學人》也建議,其他亞洲企業若想改革,應該跟隨三星的腳步。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