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公元兩千年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86-07-01

瀏覽數 14,450+

邁向公元兩千年
 

本文出自 1986 / 7月號雜誌 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

二十世紀最後的二十五年和二十一世紀的頭二十五年,是一個劇變的時代。一位美國公司主管描繪說:「人類生活的品質將因三個因素而改變:科技、遺傳工程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型態。這三項因素會徹底影響財富的累積和分配,並改變公司型態與社會結構。所以今日任何社會的當務之急,就是在心理上做好應付劇變的準備。」

在科技方面,雷射的運用、利用非礦物燃料發電,以及改變人類遺傳基因的可能性,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會使人煩惱萬分。在服務業方面,運輸、通訊與資訊的流通,會大大改變人類的工作環境。

此外,人腦的價值會愈來愈重要,在未來的社會裡,依賴個人的智慧將達到空前的程度,國民智慧的開發與運用,可以使一個開發中國家躍升為已開發國家,天然資源的有無和領土的廣狹都不再重要。

我們已經擁有相當大量的知識,將來還會更多。目前所需要的乃是勇氣、投注與紀律。將來任何人對於任何事都不能再說:「他們不讓我做;他們阻撓我、剝削我。」因為在末來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運用他的才華,證明他的成就,評估個人或國家,都要根據其實際成就。

但是另一方面,失敗者所受的懲罰也會更嚴厲。在國家而言,建立有彈性、能適應變化、便於個人掌握機會的國家,部是成功。

由此觀之,有些目前看來很強的國家,如日本,將來可能不再強大,因為它的社會過於刻板。而另一些國家,例如巴西,現在雖然較弱,卻可能躍升為新工業強國,因為它的社會基本上是開放的,朝向彈性、變化與冒險發展的。

核能是最佳能源

科技是改變人類生活的第一個重要因素,而環繞著科技的最大問題是能源,尤其是核能。核能是科技的產品,但人們對它感到恐懼。

一位德國工業家分析這個問題說:「科技提升之後,全世界人民的教育水準也都需要提升。許多人認為核能會對環境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害,事實上從環境保護的觀點而言,核能就是最好的能源。反對核能的人可能都不知道,燃煤的火力發電廠產生的輻射量比核能電廠要高,而煤礦業,如計算其礦坑災變和對環境的破壞,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所有核能電廠造成的死亡人數。

「我相信能源在未來世界的發展方面,會擔負重要任務,而要取得所需要的能源,最便宜又最不破壞環境的,只有核能。」

公司型態改變

科技改變生活型態的另一種方式是自動化與電腦的廣泛使用。許多人擔心機器人搶走了工作機會,但 一位日本企業家指出,機器人不但不是勞工的敵人,而且是勞工最好的朋友。人類不願意做的、危險的、骯髒的工作都交給它去做,它還可以提高生產力,使人類有更多的休閒時間。

至於需要敏捷心智的工作,則由電腦擔負。將來工作人員的教育程度、技術水準都會愈來愈提高,也愈來愈豐富。其結果是,工作機構組織、勞資關係甚至公司股權的型態都會改變。

一位英國工業家認為未來的公司是「瑞士軍隊」型的,亦即僅有極少數核心專業人員在總公司全日上班,其餘的工作者在家裡上班,利用電腦與公司通訊。他們可自行調配工作時間及方式,而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力量,主要是菬酊熄i取心,因而人類的生產力提高,也更能夠在工作中得到滿足。

未來的公私機構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技巧。一位以色列的工業家這麼說:「將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員工,是屬於生產力高、創造力強的重要人才。因此,一個有能力的經理,所管理的可能不再是兩百名技術工人或技師,而是十位有創意的天才。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傳統的企管理論和行政課程都沒有討論過。」

他也談到公司所有權的改變:「將來的企業股權漸為員工所擁有,這些員工建立新型的參與式管理法。結果,員工、老闆與經理之間的鴻溝會日益泯沒。」

工作型態的變遷,會造成更多的休閒時間,因此必須重新思考「休閒」的內容與意義。

一位日本企業家說:「我們需要休閒服務業,來適應人們有更多時間能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教育人民適應新社會,要讓大家瞭解,休閒不是讓人們懶散和浪費,而是給人機會,在知識、藝術以及人類潛能的其他領域上,發展自己的才能。我認為我們的大學應該儘早開始講述這個問題。」

利用閒暇服務社會

馬來西亞的一位工業家從另一個角度談到:「我們要考慮每周上班三天的可能性,好讓所有需要工作的人都有一枝可棲。問題是如何維持工作規範,並且不會破壞社會觀念與道德。我們可能必須設計出教育新法,一方面在技術上跟上時代,一方面建立有關休閒時間的觀念。我們必須設想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利用閒暇方式。」

什麼是符合社會需求的利用閒暇方式?這位馬來西亞工業家建議,讓人民參與消防、警察、育兒或國際和平軍等工作。另一位澳洲的工業家也說:「我們如能組成志願工作團體,滿足當地社會的需要,甚至鼓勵年輕人利用閒暇從事社會活動,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都可解決 。」

工商領袖雖然對未來充滿希望,認為以人類的智慧,應可開創健全而公正的未來,但他們也都承認,其間所需要的變革不能迅速完成,也未必能盡數做到。例如,政府官員可能沒有高瞻遠矚的胸懷,至於改變各行各業人士的態度和行為,也將是緩慢而痛苦的過程。

針對當前世界面臨的問題,工商領袖們提出他們的看法和建議。他們首先指出,一味追求高利潤、高成長,忽略社會需求與企業責任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我們作任何決策,必須在權利與義務、夢想與努力、期望與實行之間求取均衡。

在往後的半個世紀裡,國際間相互依存的程度會愈來愈高,如能建立全球性的自由經濟制度,那是最好。但充分自由的全球經濟制度不僅包括資金、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通,也包括勞力的自由流通,這在可預見的末來似乎難以實現。因此,我們可能不得不接受一個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的自由經濟體制。

訂遠見 × 科學人雙刊組合,帶你用知識看懂科技、產業與全球變化>>

跨國公司協助開發

貧窮是第三世界最嚴重的問題。隨貧窮帶來的疾病,更降低第三世界人民的生產力,阻礙身心發展,影響教育的推行。

貧窮往往是天然資源長期管理不當所致,巴西的一位工業家認為,提升開發中國家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由工業國家的跨國公司與開發中國家的公司共同投資設廠,開發資源。其他的工業家也同意,於跨國公司可將能源、原料或勞力需求高的工廠,設在生產要素便宜的地區,因此可以解決產銷失衡問題。

跨國公司雖是如此重要而又有效的工具,卻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接受訪問的工商領袖,不論是來自工業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一致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實際效用表示懷疑。瑞士的一位工業家說:「保護主義並不能真的保護什麼。‥‥政府企圖保護現有的工業,結果是新的工業無法建立。」他認為保護主義反而造成失業。

如何擴大跨國公司的效用?澳洲的一位工業家建議:「地主國應給予跨國公司最大的營運機會,最多的競爭自由,然後課以特別重的稅,利用稅款轉投資。」

加強國際組織功能

值得擔心的是,應用來轉投資的這些稅款,地主國可能沒有善加運用。工業家們呼籲,開發中國家如要躋身到已開發國家行列,必須掃除貪污腐化的惡習,否則不如將這些基金仍交由跨國公司作再投資。

誰來督導管制跨國公司與地主國的作為呢?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許多工業家都主張制訂全球遵行的規章。公司行為可由國內法和國際法來規範,國家行為的管制,則可能必須藉助國際貨幣基金會之類的組織。

瑞士的一位工業家建議,制訂國際規章之後,如有某國不能遵守,國際貨幣基金會即通告所有的國際機構和商業銀行,停止貸款給該國,直到該國政府改過遷善為止。

這便牽涉到國際金融組織的功能問題。新加坡的一位高級金融主管認為,有必要澄清國際貸款規則。西班牙的一位銀行家也說,國際貨幣基金會或世界銀行應該設立早期警報中心,當債務國經濟發生危機,有難以償還貸款之虞,債權國或債權機構有權查閱相關資料,瞭解情況,研擬對策。債務國則有義務充分提供該國的經濟情報,否則不予貸款。

世界各國在軍備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令接受訪問的工業家嘆息。他們指出,如果將這些財力與資源用於生產,大約就能滿足當前人類所有的非軍事需求。

更可悲的是,軍費支出龐大的現象,並不僅限於超級強國,許多開發中國家國民生產毛額用於軍備的比例,較諸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日本的一位工業家談到,真正的和平不是非戰狀態,而是人類互相瞭解、互相幫助,並能分享智慧與力量的境界。要建立能解決當前一切難題的經濟制度,這種真正的和平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人口增長不足為患

科技造福人類,但也引發一些問題。許多人擔心機器人取代了人的工作,會使失業率提高。

美國的一位高級主管提出他的看法:「不論是福是禍,機器人必將逐漸接手一些呆板的工作,但問題是,怎樣訓練原來做這些工作的人改做其他的工作?對於比較年輕的,或年紀雖長但能適應新職的員工,公司應負擔相當大的責任,予以重新訓練。」

至於其他的人呢?另一位美國高級主管說:「不能接受新職訓練的人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人。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會在二十年內自然消失。在這以前,政府應制訂社會福利措施,安置這些人。我認為這是政府的主要責任之一。」

世人普遍相信世界人口過多,到了公元兩千年時當然更多,而地球的資源不足以養活這許多人。接受訪問的工商領袖卻認為,當前世界的人口問題在於開發中國家的兒童撫育問題,和工業國家的老人安養問題。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和青少年經常面臨營養不良、居住與衛生環境欠佳的情形;已開發國家則老年人迅速增加,青壯年與接受奉養的老人比例愈來愈不平衡。

至於開發中國家人口增長的現象,各國領袖認為在生活水準提高之後便會消失,因為,當養兒不再是防老的唯一方式,而人們也認識養育子女的成本與獲利關係時,他們自然會停止生育。

而世界的農業資源還有很多尚未開發,只須應用現有的科技,養活全球現有人口,甚至預估本世紀末的六十億人口,絕不成問題。

成長沒有極限

總之,要建立健全而持久的國際經濟制度,必須奉行三項原則:一、眼光要遠大,縱觀全球;二、要開發人力資源;三、要特別注重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

各國領袖也都同意,全球性的問題必須以全球性的方式,作整體的解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沒有用的。他們認為,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欠缺的只是意志或意願。

他們同時強調分享知識、分享技術的重要,因為知識決不會因與人分享而減損分毫。

最重要的是,他們相信成長沒有極限。天然資源的運用是科技與代價的問題,有了科技,可以降低價格。而人腦更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這項資源我們才剛開始開發而已。

(尹 萍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