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企業破壞臭氧層?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2-04-15

瀏覽數 15,550+

台灣企業破壞臭氧層?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九0年代台灣企業的新難題已經來臨;當環保問題不再只是簡單的消除污染源,維持生態平衡,而挾帶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襲擊企業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也變得愈趨複雜而棘手。

埋首於處理工廠廢水、空氣、噪音等污染的企業界,最近兩個月突然被迫抬頭遙望距地表幾十里外的天空,擔心自己是否已變成破壞臭氧層的元兇之一?

這種擔心不是自發的,原因是美國總統布希突然在二月宣布,要提前五年,也就是一九九五年,完全停用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對台灣的企業,意味著三年後,凡是使用過或含有氟氯碳化物的產品,都無法外銷到美國。這等於扼殺了台灣外銷產業的生路。

不止美國如此,德國更決定比美國早一年全面禁用,歐洲其他各國也一個個加入禁用的陣營。

情況似乎不得不如此。二月初,美國太空總署衛星觀測發現,北緯五十度地區(包括美國新英格蘭北部、加拿大的渥太華、中國的東三省、俄羅斯共和國的莫斯科、歐洲的柏林、巴黎、倫敦等),上空可能從最近開始出現新的破洞。

各國人人自危,更冀望歷經十餘年的理論推演、發現臭氧洞、簽訂公約等時期,而在一九八七年簽訂相互權利義務的「蒙特婁議定書」,加緊對各國的約束,今年十一月的第四次蒙特婁簽約國會議,許多人預料,將把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的管制時程,從公元二000年提前實施。

陷於兩難狀態

衝擊顯然是不留情地迎面襲來。根據經濟部工業局估計,如果不遵守蒙特婁簽約國的規定,繼續使用氟氯碳化物,明年起,含列管氟氯碳化物的產品(包括空調器、家用冰箱、冷凍器材等)不能外銷,估計每年損失十到十二億台幣。一九九五年起,製程中曾使用列管氟氯碳化物的產品(包括電子業、遊艇、使用冷凍包裝的農產品等)也無法外銷,每年損失更將高達一千億台幣。

即使禁止外銷的嚴厲措施無法執行,台灣產品也將面臨被蒙特婁締約國課以高關稅的命運。最近,美國已開始對進口電子業課徵氟氯碳化物稅。

台灣無法拒絕面對,而政府表現的比民間緊張。原本由工業局負責監測世界發展趨勢,隨著情況演變,去年起改由環保署掌控全局。今年二月布希政策宣布過後,環保署召集外交部、國科會、國貿局等相關單位,組成一個跨部會的專案小組,十萬火急找來業者,在一個月間連開了數場座談會,準備尋找因應方案。

「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台灣找不到任何一個參考例子,」一位學者認為:「比各國更加為難。」

新技術的斷層,突顯出台灣在爭取時效與尋求工業自主性時的左右為難。

國內唯一生產氟氯碳化物的台塑,是最為尷尬的一個。一九八五年,台塑依政府獎勵政策申請建氟氯碳化物廠被核准;就在那年,臭氧層的破洞被發現。今年二月,台塑才獲工廠所在地的高雄縣政府核發建照,開始量產,國際上對氟氯碳化物的管制卸又緊跟在後。

目前,全世界都在尋找可以取代氟氯碳化物而不傷害臭氧層的物質或製造方法。為了避免損害形象、順應趨勢和生意著眼,台塑也已研發出三種替代品,問題是,下游廠商無法立即配合。

譬如用作冷媒的氟氯碳化物,一旦改用替代品,冷氣、冰箱製造業者必須修改壓縮機,與新冷媒相容。壓縮機造一關鍵零組件,一向是國內家電業者心裏的痛,過去一直從日本進口而無法自製,更遑論如今要修改機器。

台塑與相關業者的難題,就在原料和使用廠商無法銜接。「假如現在要生產替代品,我們沒有問題,但是客戶在那裡?」台塑協理李志村理直氣壯。

根據家電業者東元電機收集的情報指出,日本東芝、三菱電機、三洋等跨國大企業,在不含氟氯碳化物的冰箱改造上已取得優勢,將在今後兩年陸續上市,而國內家電廠商由於冷媒供應廠(台塑)才剛起步,堅持自行發展原料--客戶的脈絡,勢必延誤市場時機,只能等待日本母廠的技術支援。

戰國時代來臨

不止改用替代品碰到這種困難,另外兩套解決氟氯碳化物問題的系統;開發新製造方法和回收制度,也面臨青黃不接的時刻。國內的研究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想掌握技術自行研發,即苦於時間壓力,無法趕上業者需要。

「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引進國外技術、產品,教業者如何改進?」擔任跨部會專案小組召集人的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說出目前政策傾向。

過去氟氯碳化物被各個行業普遍使用,現在取代它的物質即因無法一體適用,而考驗各國、各企業的基礎技術能力。「戰國時代來臨了。」台塑的李志村明顯感覺,全球正踏入一場新的技術競爭。台大大氣系教授林和則形容,這正是環保議題使南、北(落後國、先進國)經濟(技術)斷層突顯,而呈現緊張對峙的時候。

尷尬的是,位居全世界第十四大貿易國、每人每年使用氟氯碳化物超過開發中國家標準(0.三公斤)的台灣,在技術領域內的表現,卻不像經濟成績那麼耀眼。

臭氧層的問題已經成為國與國對話的新內容,這樣的趨勢演變,更令台灣無以自處。

蒙特婁公約剛簽訂,政府就選擇主動,亦步亦趨地跟著國際發展的腳步走(見表)。當年,經濟部曾請律師陳長文分析參與蒙特婁議定書簽約國的優劣,而獲一致結論;加入成為其中一分子,否則至少也要成為「視同締約國」,以擺脫貿易制裁的陰影。另一重要考慮是,藉此塑造台灣新的國際形象。

理論上,對臭氧層的保護應是各國共襄盛舉,否則達不到恢復環境的目標;然而蒙特婁公約組織運用外交力量,把許多國家硬拖上場,加入公約,台灣卻如同玻璃人般再度被「視而不見」,遭遇類似GATT被拒入會的命運。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從技術面突破

由政府各部會組成的「蒙特婁議定書專案小組」,在前年首次參加的簽約國第二次工作會上,以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觀察員身分謙卑地宣布:「願意遵守簽約國的規定。」一方面也確實加強管制國內氟氯碳化物用量符合公約的規定,一九八六年台灣使用一0一五九噸,去年已降到七千噸。「即使他們不要我們,在精神上我們也要遵守國際規律,」曾參予政策研擬的前經濟部次長徐國安說。台灣代表人員甚至提出願意支援財務給需要的國家。

無奈,隸屬於聯合國的蒙特婁公約組織,擺脫不了政治的陰影。負責尋求和台灣有經貿往來國家支持台灣加入締約國的國貿局長許柯生,到目前為止還不敢表示樂觀。「現在只能從技術面突破,把台灣現行狀況提出讓各國了解,」許柯生說。

不能加入簽約國的另一個可能是,台灣與大陸視為同一個地區而遵行公約中「開發中國家」的權利義務,意味著企業可以延緩十年再作調整,並且可享有較多配額的氟氯碳化物使用量。但這卻是政府不願樂見的,除了政治上的堅持外,也有身為已開發地區的骨氣。

「純粹從經濟角度看,人家在調整體質時,你卻要十年緩衝,到時一定會被新技術發展的先進國淘汰。」從頭參與政府氟氯碳化物問題因應對策的環保署空保處處長陳雄文說得明白。

而這樣的堅持,勢必使台灣陷入不加入公約就得接受貿易制裁,但卻加入無門的困境中。時間愈來愈近,危機愈來愈大。

氟氯碳化物的問題並非偶發的單一事件,類似問題接踵而至。一九六0年代開始,引起關切的溫室效應問題,藉聯合國力量,已經演變到預計在今年六月在巴西簽訂「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而走進臭氧層議題的演進規律裡。與溫室效應有關的主要物質是二氧化碳,也許將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要採取配額限制。如此,衝擊範圍幾乎是所有企業,對國內可能的影響是發電能源及產業結構必須徹底調整。

現在,已不是經濟與環保孰輕的問題,而是在「恢復環境」這一全球形成的大秩序下,尋找及遵行新的經濟遊戲規則。「從破壞者到經營者的角色轉換試煉。」林和說。

走出政治陰影

「以台灣的經貿實力,應該可以透過理性的政策研究,由國家整體去形成、執行政策。」參與多次國際環保會議的林和認為:「但現在還只是被動的因應問題。」陳雄文也承認,當初許多人並不認為衝擊會來得那麼快且強,「只有少數人乾著急」。資訊落差也是另一個問題,「我們的研究都沒有直接數據。」

聯合國依照各國經濟和環境發展狀況,而將全世界分作工業化國家、環保先進國、開發中國家、經濟過渡國及島國五大集團。「看起來,台灣每一個都可以參加,」一位即將參與六月巴西會議的學者感嘆:「但是卻沒有一個可以Fit。」

癥結之一在於兩岸關係打不開,台灣就勢必被排除在現有的國際網絡之外。另一癥結是,國內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多元價值觀並未確立,台灣究竟要選擇那條路?這使台灣無法歸隊於任何一個集團。

對於兩岸的糾葛,學者認為大可把我們的期待放在檯面上講。「我們對於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承諾,不應被政治因素干擾,」林和認為,政府應針對這點強力訴求;「這是把兩岸關係國際化的好機會。」

選擇成為環境大國,在新技術競爭中迎頭趕上,或許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契機。

「我們在waiting for decision,」一位業者坦陳。

工業英雄的末胳

一九二八年,美國化學大廠杜邦公司創造了一個「工業英雄」--將氟氯碳化物(CFCs,chlorofluorocarbons)工業化大量生產。從那時起,CFCs風光了六十年,成為現代文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提早宣判死刑

在工業上,CFCs能溶解油質而不溶解塑膠,能滲入極小的縫隙中,是半導體和精密機械理想的洗潔液。冷氣和冰箱中的冷卻功能,也需要CFCs當作冷媒,與壓縮機合作才能發揮效用。用作冷凍包裝及速食店免洗碗、盤的保麗龍,其中的氣泡就是用CFCs氣體所作的。

現代人資接或間接使用CFCs,每年超過一百萬噸,直到一九八七年,蒙特婁議定書宣判了它的死刑。

科學家證實大覺使用CFCs,會破壞臭氧層,進而使人類皮膚癌罹患率及視力障礙增加,並抑制免疫系統。各國已共同協定,CFCs的壽命只能維持到公元二000年止(全面禁用)。最近,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更打算把執行CFCs死刑的時間提前到一九九五年。

台灣在一九八0年代開始大量使用CFCs。過去國內一直沒有生產,全由國外進口。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在一九八六年全世界CFCs逐漸減量的基準年以前,台灣每年使用量以二0%的速度成長。這也是吸引台塑投入生產的主因。

據環保署估計,一九八六年以前,台灣CFCs的用量佔全球的0.八%。「扣除大國,使用這麼多的國家還不多。」環保署空保處處長陳雄文說。

其中使用CFCs最多的為冷媒,其次為清洗、發泡。冷媒中,主要用在汽車維修、大型空調、冰箱及冰櫃。清洗項目中,電腦及周邊設計行藥就使用了一半。其次為馬達及映象管,再次為交換機。CFCs在台灣的使用已經相當廣泛。「如果CFCs不是過街老鼠,台塑加入生產可降低企業成本,對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很有幫助。」一位化學博士評論。

但台灣已決定加入全球腳步,阻止CFCs對人類生存的破壞,這條路只有快、慢,而不可逆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