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冬天就讓你得了三次感冒,除了天生體弱外,使你這麼「多病」的原因很可能是:睡得太少、缺乏休閒及運動、天天趕著上下班……,歸結起來就是,你的生活裡有太多壓力了!
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指出,活在壓力中的人得感冒的次數,比沒有壓力的人要多得多。
老祖宗的妙法寶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不佳的情緒常常轉化成各種病痛出現,這使得西方醫學界不得不用新眼睛去看待一些科學無法理解的偏方;許多例子顯示,冥想、針灸、催眠、瑜咖等心理療法,可能比藥物、手術等科學療法還管用。史丹福大學心理及行為科學教授大衛,史派格的報告指出,參加心理成長團體,且採行自我催眠的乳癌病人的存活率,比沒有採取心理療法的病人要高兩倍。
針灸的療效早已備受國人肯定,然而,這項三千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法寶,卻在最近幾年才受到西方醫學界的重視,除了有研究及報導指出,針灸對背痛、風濕、關節炎等病症頗有助益外,美國近來用針灸幫助煙毒犯戒毒,成效顯著。
催眠療法近來也備受青睞,在美國已有一萬五千名醫生將催眠術和醫藥合併使用,治療偏頭痛、關節炎、燙傷等病症,頗為有效。研究報告指出,九四%的病人從催眠療法中獲益--最起碼可從中得到紓解。
催眠為什麼有醫療功效?「腸胃病學」及「小兒醫學」等醫學雜誌的解釋是,催眠協助病人發揮體內的潛能,控制病情;有些研究認為,催眠會改變人的知覺,使大腦對疼痛不作反應;此外,催眠和掌握人體非自主活動的大腦皮質部有直接關聯,病人因此能夠支配消化運動、荷爾蒙分泌等活動。
「心理和生理關係很密切,在催眠過程中,病人不斷接受自己能夠痊癒的訊息,抵抗病魔的力量也會大得多。」凱斯大學小兒科教授歐妮斯表示。研究發現,燙傷病人在受傷兩小時內接受催眠,傷口復原的速度的確比沒受催眠的病人要快。
生理回饋法(Biofeedback)是十五年前,一位心理醫生麥克.馬其提出的心理療法,此法可以使病人控制體內非自主活動,如心跳,目前則廣泛地用來治療偏頭痛、輕微高血壓、焦慮症、及一些長期性痠痛。
生理回饋法是讓病人在手臂或手指頭上,安置溫度計、血壓計、心跳計等,讓病人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使自己逐漸調整到正常狀態。這種方式很難用科學實證;研究人員能夠解釋的,只是拿投籃作比喻,當你蒙著眼投籃,因為看不見籃框,投不中時也沒法調整;把眼罩拿掉,看見籃框後,自然可以慢慢調整,最後射中。
「偏方」有效
十二歲的凱列特經過八個星期的生理回饋法治療後,原來用藥物也無效的偏頭痛,現在發作的頻率已愈來愈低,疼痛的程度也比以前輕微多了。
科學雖然不能充分解釋遠些心理療法為什麼能奏效,不過,這些「偏方」透露的訊息,適足以提醒忙碌且疲於應付壓力的現代人,別忘了紓解緊繃的心情,「輕鬆一下吧!」
(取材自U.S. News & World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