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放大眼光看科學

李太楓
user

李太楓

1992-02-15

瀏覽數 10,250+

科技/放大眼光看科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3月號雜誌 第069期遠見雜誌

所有現代國家都以政府經費支持科學,由民意代表來監督錢花得有沒有效果。近來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批評行政院國科會支持科學研究,卻未能協助國內產業升級,對社會脫序亦無解決之道,主張裁撤。這是對科學投資有無成效的合理判斷嗎?

科學的效用最顯而易見的,是作技術的根。科學昌明,因而技術進步,經濟發達,這種三段論,在重商主義的今天,往往是人民問政的重點。不過,我們不應該忘記,科學還有不少其他的功能,其重要性絕對不亞於改善收入或鞏固國防。

科學的無用之用

科學是政治決策的基礎之一,在內政上,像能源、環境、國土開發等;在外交上,像酸雨、碳氟化物、遠洋漁業等,都需要深入而廣泛的科學研究作後盾。更積極的作法是掌握前瞻性的科學課題,進而領導國際輿論。

科學之用更可以從「無用之用」的角度來看,科學研究的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文明的里程碑。後代的子子孫孫將永遠記得:宇宙的起源、遺傳基因的奧秘、物質的基本結構。每個社會在溫飽之餘,都有繼續貢獻的責任,我國既然將步入開發國家之林,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在現代國際社會上,科學成果被視為國力最高貴的表現,日本雖然是經濟大國,在對科學的貢獻上卻是屬於負債的一方,因此,現在日本積極進行全球變遷和宇宙天文研究,重要誘因就是意圖提高國際地位。

從更切身的角度來看,科學知識是建立現代人的人生觀所必備,認識了宇宙的廣大久遠,自然有海闊天空的胸懷;知曉了生命的精巧微妙,豈能不具民胞物與的愛心?這些由正確的科學知識而引發的良好道德感,對個人乃至社會幾乎能替代宗教的一部分功能。科學求真的精神和講理的作法,對現代人做事態度的重要,更是顯而易見。科學對社會倫理的潛移默化,或許是科學最深遠的影響,但也是最「無形」的「效用」吧!

就算我們只從科學是技術之根著眼,也必須認清科技的基本層次關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發展、和生產製造就像植物的根、莖、葉和花,由根基到成果,上下游層層相依。愈上游的發展所需時間愈長,不能等到用時再起步,而且愈基礎的研究,適用的範圍愈廣,愈能因應客觀條件的變化。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換言之,在上游的研究是「長線」投資,回收慢,但押錯寶的風險小,因此需要長期而穩定的投入一部分合理的資源。在下游的,較可以在短時間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但因選錯方向或方法而失敗的風險也相對較大。也就是適合以任務導向的方式去進行,但需要隨時靈活檢討和重新定位出發。

一個剛步入工商業發達的社會,自然而然的會過分著重「實用」,容易忽略「基礎」。本世紀初,科技英雄愛迪生就曾勸告美國海軍部長說:「既然我們可以免費利用人類已有的浩瀚知識,政府沒有必要枉費人力和時間於基礎研究,去累積更多的知識。」

這種質疑在我國也常常聽到。但愛迪生建議不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潛戰中,就很快的體會到,由天文學家海爾和物理學家密立根主導的國家科學院,由基礎的聲學出發,對聲納的發展有決定性的貢獻。他不得不改變想法,承認基礎研究的必要性。

所以,當我們在評估國家對科學的支持是否收效時,應該由長遠的角度來看,全面考量科學,同時還需要注重資源從基礎到發展的合理分配,以及各機構在上下游的分工。

在目前我國政府的分工上,國科會除了經營科學園區外,主要負責基礎研究,應用和發展大部分是經濟部和交通部的領域,要求國科會協助產業作技術上的突破,似乎是找錯了對象。如果認為可以不需要國科會來推動基礎研究,那更是短視的想法。

(李太楓為中央研究院地球所研究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