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談能源:德法能,台灣也能嗎?(上)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3-09-14

瀏覽數 17,850+

談能源:德法能,台灣也能嗎?(上)
 

能源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

這次《遠見》封面故事,選擇歐洲兩大龍頭國家(德、法)為主題,除了報導人家如何按照自身條件、選擇適合的能源政策,更希望觀察他們凝聚社會共識、化解歧見的討論過程。

對於台灣目前吵成一團、眾聲喧嘩的狀況,不少歐洲人都很「淡定」地對我們說,「別急,不吵個幾年,人民怎麼會關心、瞭解能源議題呢?」

說來也對,相較於多數國家都從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開始能源政策的社會辯論,台灣似乎才剛開始進入這階段。多吸取別人的經驗,相信對於縮短辯論過程絕對是有幫助的,正所謂,要吵、也要吵得有意義,不要老是互罵、沒有結論。

事實上,這次採訪也釐清了很多對於兩國的刻板印象。

例如,有人覺得法國發展核能導因於過往的專制政治,由少數政治菁英定調國家政策方向,把老百姓都蒙在鼓裡。實情真是如此嗎?事實上,法國人選擇核電是因為清楚自己的性格與需求,進而願意承擔風險。自尊心超強的法國人嚐過能源短缺之苦後,再也不想受制於人,所以把能源的「自主性」擺在最前面。

誠如核安專家Pierre Zaleski所說,能源政策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取捨而已,「因為沒有一種能源是零風險的!」

在法國媒體上,不時可見某專家大剌剌地說:「法國核電廠不是100%安全!」提醒政府加強風險控管。同樣的話若在台灣刊出,可能立刻登上頭條、炒成大新聞,搞得人心惶惶。但法國專家們的發言就是這麼直率、沒顧忌。去年總統歐蘭德想加快核電廠除役,立刻被許多人反駁,認為安全無虞的電廠幹嘛提早關閉。

難怪一位駐法官員感觸良多地說,法國社會肯尊重專家,讓能源政策可以跟政治脫勾,「台灣的公務員跟專家會那麼保守、不敢講話,不是沒原因的,因為只要講錯一句話,就完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有趣的是,儘管身為核電大國,但不是每個法國人都贊成台灣蓋核電廠。「你們只是個小海島,有那麼多地震跟颱風,這樣不是跟福島很像嗎?太危險了!」幾位專家得台灣的地理環境後,都擔心不已地說。

得知台灣同樣面臨能源辯論,甚至可能舉辦公投,曾駐台三年的施耐德IT事業部資深副總裁Mike Hughes(修德華)坦然地說,「其實這不是壞事,起碼可以讓大家知道,現在並沒有100%完美的解決方案。」

法國原子能暨替代能源署(CEA)主席Bernard Bigot則提醒,當台灣急著做出影響重大的政策選擇時,「記得別一下衝太快,要留點彈性,」設法在制度上留點調整空間,好因應未來的科技演變與全球局勢變化,「如果選的方向太窄、太偏,恐怕就沒有什麼犯錯跟嘗試空間了!」

看來,清楚自己的性格與需求的法國人,的確不必動用到公投,就可討論出國家未來的能源政策選項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