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社會心情/人到中年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2-15

瀏覽數 11,600+

社會心情/人到中年
 

本文出自 1992 / 3月號雜誌 第069期遠見雜誌

金錢遊戲和政治激情過後,台灣社會特別有一種想定下來的心情。

過去,台灣期待的是經濟成長、生活改善。而工業化、經濟發展無疑是提高所得、改善生活最快的方法,也在台灣發展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心隨境轉,台灣社會對工業化、經濟發展已經開始有另一種期盼--希望從改善生活品質,提高精神層面、社會參與,加強家庭關係上,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

由神學、學界組成的「台灣生界與生活品質研究小組」,分別在民國六十九年和八十年,就台灣社會大眾對生活品質的主觀感覺進行調查,發現十一年前的認知是:工業社會並不會使人覺得孤單寂寞;經濟發展不會讓人因為忙著追求物質進步而較少考慮其他問題;經濟發展不會使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工業社會並不會使人生活愈來愈忙,緊張不舒服;孝道不會因工業社會而衰微;也不認為工業社會裡流動大,會和朋友失去聯絡。

十一年後,社會上對經濟發展的體認卻有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人變得孤單、寂寞,常覺得緊張、不舒服;與朋友斷線,不安全感加深;忙得沒時間思考物質進步以外的問題;孝道衰微;均富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只有無奈的接受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

是誰生病了?

研究的主持人谷寒松神父觀察,台灣社會已經由青年期進入壯年期;年輕社會的特色是希望無窮,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現在有如人到中年,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都一一浮現。」

工業化固然能改善物質生活。相對的,對於道德倫理、親情、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也在繁忙生活中不時冒出頭來,針一樣地刺著忙碌又茫然的現代心靈。宗教、修身之道、笑話短路或漫畫,成為現代人心的避風港,參與公益活動是另一道紓解的閘門。

傳統價值觀不再是現代社會倫理的依據,一方面是價值觀念迷惑不清,另一方面,更期待有德者來張揚倫理道德。

調查題示,八成左右的民眾認為過分強調經濟發展。使人重視金錢,不遵守法律和倫理;但是也有同樣比例的受訪者不認為「為了更有錢、有面子,就不必注意良心問題」,但是民眾的公德心卻是每況愈下。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所得提高後,對環境問題也愈來愈關心。中研院研究員蕭新煌多年來一直在追蹤民眾的環境意識,他在研究報告指出,從「成長的意識型態」轉變為「環境的意識型態」。本來就是漫長而緩慢的社會價值,過程必然有抗拒、有徬徨,但是台灣已逐漸出現環境意識穩定發展的趨勢。贊成「環保先於成長」的大幅超過主張「成長先於環保」者;而且認為應該「執行時徹底執行,必要時不計短期成本」的已經過半數,對未來環境悲觀的心態稍為紓解,但表示悲觀的仍然超過一半。

想安定下來

國策中心執行長張瑞猛深有體會,所得差距拉大。要花人生二分之一的勞力所得才買得起房子,相對的,使可支配所得降低,個人尊嚴受創,對政治人物的表現覺得「失落」,對政治改革前景也不看好。知識分子難免要思考:到底是誰生病了?

值得注意的是占人口六成以上的中產階級,心態正展開一番調整。社會意向調查顯示,自認是中產階級的對社會公平、未來景氣看法、勞工權益、教育問題等不滿意的程度都比其他階層高,由於中產階級一直是穩定台灣社會的中堅分子,因此這個數據特別引起社會學家注意。

社會意向調查主持人、中研院研究員伊慶春表示,中產階級過去是隨著台灣發展而發展的階層,對生活期望高,當台灣發展進入高原期時,不滿意度自然提高。不過因為台灣整體表現的趨勢還在往上爬(上升速度趨緩),所以「不滿的心情還不致引爆,但是已向社會提出警訊。」

想安定下來的心情,缺點是比較缺乏政變的意願,可能阻礙進步的速度,但也可能是回過頭來省思的機會。

去年年底二屆國代選舉,國民黨大勝,或許是社會心態的集體發言。伊慶春分析,國民黨的文宣「穩定中求進步」正中台灣絕大多數民眾的心情,「像豆腐一樣好吃,老人到嬰兒都喜歡」。

伊慶春特別指出,想定下來是一種相對的感覺(和過去數年瘋狂的金錢遊戲、政治發飆,現在的六年國建來比較),而且是「目前」的心情。若是有重大事件發生,以台灣社會過去展現的爆發力來看,台灣社會一定會有所回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