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牌理出牌的趙少康,卻總是贏得掌聲。
不用宣傳車、擴音器,趙委員競選,要選民給他疲菜,力戰群雄,照樣能拿最高票。
不靠簡署長時代種種光鮮的文宣招式、上天下海的計畫,趙署長打大企業(擒賊先擒王)、強力稽查污染源(殺雞做猴),讓輿論叫好。
從民意代表到政務官,有人說趙少康「硬裡子」缺乏官場上的「軟工夫」;但也因此趙少康一直擁有黑白分明的英雄形象,一言一行,總會引起話題。
「他絕不浪得「媒體寵兒」星的虛名,」一位跑環保新聞的記者觀察。
媒體喜歡報導衝突點,趙少康的言行正投其所好。
例如,他對財大勢大的公民營企業絕不鬆手。排放廢水、廢氣不合格的廠商「黑名單」裡,大企業如遠東紡織、永豐餘造紙、嘉新水泥、華隆等都躲不過;中興紙業、中興紡織偷排廢水,趙少康斷然勒令停工;台電要求延長電廠污染改善期限,趙少康則說:「一切按規矩來。」
「我要求改善,給你期限,到時候你不改善,」趙少康要廠商瞭解:「對不起,沒有什麼觀望,隨便混,我不來這一套。」
環保署要當壞人
趙少康也要相關部會清楚,環保署絕對堅守環保立場。
向來,核准業者開發高爾夫球場的實權掌握在教育部手裡,環保署對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結論,只能供教育部參考。簡署長時代,對水源保護區內的高爾夫球場開發案,環保署的審查結論是「宜審慎考量」;趙署長上任,就四次去函教育部,指出「宜審慎考量」就是「不宜興建」。
上個月,教育部初步通過三家高爾夫球場可在水源保護區內興建,消息一披露,眾環保記者圍繞趙少康。
「教育部不想當壞人,」一名記者說。
「我們當壞人,」趙少康接話。
「教育部可能認為,已經「審慎」考量過了,」記者又說。
「什麼意思,什麼意思,我們已經四次說明環保署的意思!」趙少康神情激昂、直著嗓門:「就是不應該、不宜。」
在這場對話之前,趙少康和教育部長毛高文通了電話,事情有了轉機。毛高文說,環保署的立場就是政府的立場,也就是教育部的立場。
趙少康讓「弱勢部會」環保署聲勢壯大了不少。這種氣魄,就連二位批判性強的反對黨立委也認同。
立法院委員會上,盧修一曾對趙少康說:「你想辦事情,這點我想大家都同意,也非常肯定。」陳水扁也說了:「希望少康能夠「中興」。」
倒是其他部會有官員放話,不滿一些民意代表出身的政府首長管別人的權責,「好出風頭」。
「我在想,這是不是講我,」趙少康笑著說。
從拋問題到解決問題
過去,四年半立委任內,趙少康在環保方面的質詢次數居立法院之冠;去年六月,愛拋問題的人受郝院長力邀,入閣解決問題。
「因為他一向對環保署批評得凶,」環保署出現這樣的聲音:「當時不少人等著看笑話。」同時,署裡也開始緊張,「簡署長給屬下的工作壓力大,趙署長恐怕會更大。」
半年前環保署的形象是,簡又新帶著和他有相似笑容的環保兔傑比:「小朋友,外星寶寶(資源回收筒)有四種……。」近半年來,環保署的形象則是,趙少康板著臉:「事情一定要有Yes or No。」
「套句大白話,簡做的衣服,趙認為不合,」環保署人員也感到前後二位署長截然不同。
而另一種說法是,衡量二人的政績,用「衣服尺寸」打比喻,並不精確。首先,必須探討在行政體制上,環保署能發揮什麼功能。
「蠻瞥扭的角色,」前環保聯盟會長、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鄭先佑,道破環保署在現行體制上處境困窘。
體制上,各縣市政府才是執行環保公權力的主角,而污染者往往與地方政治勢力勾結,「縣市長要選票,才不甩你環保署,」以致取締工作效果不彰。另外,基層苦歎經費、人手短缺,難免執行不力。
體制上,環保署主要工作是污染防治,次要工作是生態保育。它的空間大,舞起來卻施展不開,因為相關部會極多;內政部管國家公園、海岸保護區、污水下水道;農委會管生態保育、自然景觀;文建會管文化古蹟;原委會管核能、電磁波;交通部管汽機車成長;經濟部要輔導生產事業改善污染……。
環保署花很多時間動手做、動口溝通,但環保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污染速度絕對比清除快,民眾對環保署的期許絕對比環保署能做得高。
「這種情形下,任何人當環保署長都很不容易做好,」鄭先佑說。
民意是最好的後盾
環保署長吃力不討好,卻是趙少康與簡又新跨向政務官的第一站。綜合各界對他們的評價,都是「肯做事」、「創新型」、「賣命表現」。
但是從處境困窘出發,怎麼辦?
兩位民意代表出身的署長,發展出不同的為官模式。
簡又新任內著重教育宣導,走軟性路線;趙少康強力稽查,又硬又猛。
常有人拿二者的選戰經驗來分析其政治性格。
簡又新由高票當選到「吊車尾」;趙少康卻始終高票當選,甚至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要從政,簡又新寧可在官僚體系內著力,而非參選,所以須知為官妥協的藝術;民意則是趙少康的最大後盾,他從不排除再打選仗的可能,而不管扮演民意代表或政務官,他要做力戰群雄的「卜派」。
「民意要趙少康成為官僚體系的叛逆者,」一位資深記者形容。 叛逆者敢碰前人不碰的。
過去,學者常批評,對環保與經濟發展相抗的重大議題,聽不到環保署明確的意見。趙少康上任環保署長不久,就建議台電研究以加增現有核電廠機組,來取代興建核四的方案,這和他立委任內的立場一致,即使和現行法令相違,趙少康仍要說,核電廠的環境影響評估應由環保署主辦,而非原委會。
過去,簡又新將廠商與環保團體放於天平兩端,保持相同距離,並且讓污染廠商有較多緩衝時間改善。贊同者認為他行政中立,但有時不免落人口實:「做一件事,總會看看廠商反彈大不大,值不值得推。」
趙少康則是旗幟鮮明的環保派,廠商不滿環保團體要見署長「隨時推個門就可以進去」;而廠商的難處卻不獲趙少康體諒。
大企業就曾面見李總統,或找上民意代表,把箭頭指向趙少康。
一位環保人士形容,趙少康是個「有本事你來拿的人」。
就像去年底,義美食品開始推行「我們公司賣出去的,我們負責回收」,趙少康特別為義美在環保署開記者會。「他們非常有勇氣,」趙少康在記者會中表示:「對認真配合污染防治的廠商,環保署會介紹給大家,而不只是會處罰廠商而已。」
做事實質勝於包裝
趙少康腰繫計步器,每天寧可走樓梯,從一樓上十樓署長辦公室,正符合署裡電梯內貼的「步行有益健康,節約有助環保」;他不買寶特瓶飲料,他喝紙盒裝牛奶,「他律己甚嚴,可想見他要求別人的迫切程度,」接近他的人說。
趙少康不像簡又新巨細靡遺,大至政策,小至海報設計圖都有意見。他重視分層負責,充分授權,但是屬下在一定時間內達不到成果,「趙署長會破口大罵」。
在簡署長時代,曾有處長表示,他的工作,「有七0%是署長交辦的」;簡又新點子多,環保署官員經常在週末假期接到署長的電話,「幾乎家裡大人、小孩都認得簡署長的聲音。」
趙署長時代,屬下雖不須事事請示,但承辦人本身必須擔負重責,「以前不必花腦筋去想的,現在要找一堆資料,」一位環保署人員比較。
趙少康打響一個東西--實質遠勝於包裝。他似乎不欣賞以往環保署「藍波」、「飛鷹」、「海鵰」、「除鼬」等名稱響亮的計畫,不少簡署長時代印好的精美海報,還放在倉庫裡。
簡又新帶著「愛作秀」、「計畫多但無實效」的批評離開環保署;還需要選民的趙少康,不能打沒有把握的仗,他必須抓重點,而且要成果。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淡水河不發臭的目標,正考驗著趙少康。若能整治好淡水河,是趙少康一項了不起的政績。他一上任早說了,如果專案小組達不到目標,「就該切腹自殺。」
這就是趙少康,受的壓力大,他彈得更高,掌聲蓋過批判聲。
四年半前,環保署剛成立時,趙少康說過,從政者應該認定他所擔任的位置,是從政的最後一個位置,「才能無欲則剛,才能不怕得罪人,才能有責任感,才能把事情做好」。
環保署長,絕不是趙少康從政的終點站。在他展現大魄力時,各界也期待,環保署長這個「悲劇英雄」,不要急於得到掌聲,多做長遠規畫,才是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