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市場不能用舊思維

亞洲新興市場強勢通路分析:以中國大陸、印尼為例

新聞稿
user

新聞稿

2013-06-11

瀏覽數 10,000+

新市場不能用舊思維
 

相較美國的復甦仍只是個樂觀假設、歐盟也還深陷在歐債泥沼中,亞洲新興市場逐漸成為外資必爭之地。隨著經濟成長,開始「脫貧入小康」的亞洲新興市場中產階級,跳脫既往歐美日等國的成熟市場消費邏輯,樂於享受消費帶來的愉悅,為亞洲新興市場展現出另一番蓬勃的消費朝氣。

為了維持成長動能,外資品牌紛紛進軍亞洲新興市場,而當地通路就成為眾家必爭之地,商發院訪談台灣各產業代表廠商後,也發現大家也一致認為「最後一哩」,通路的布局攸關進入亞洲新興市場的成敗。

但台商進入新興市場模式多趨向保守,初期以協尋當地合作夥伴為主,其實若能與當地強勢通路商策略合作,將可加速我國廠商於亞洲新興市場布局速度。

掌握強勢通路 掌握先機

所謂「強勢通路商」,是指於上述市場之通路市占率超過0.1%,經營現代通路的當地企業(複數),商發院針對Euromonitor(2011)資料分析後發現,2008-11年台灣強勢通路商總體營業額年增率約5%,而中國大陸強勢通路商總體營業額年增率卻高達20%以上,越南強勢通路商總體營業額年增率更高達39%,顯示中國大陸與越南兩個市場之強勢通路商正在迅猛成長。

而其他亞洲新興市場如菲律賓,其強勢通路商於零售市場的市占率更是居高不下,顯示菲律賓強勢通路商於零售市場具有極大影響力,不可小覷;而印度市場則屬比較特別的例外,雖然2008-11年,印度強勢通路商總體營業額年增率亦有12%,但其市占率依然偏低,僅1.9%,可見印度依然以傳統通路結構為主,今後印度強勢通路商如何改變或分蝕傳統通路,值得觀察。

亞洲新興市場在過去十年,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變化的勢頭也表現在零售通路上,逐漸從傳統通路轉向現代通路,零售市場與通路結構的變化,使這些新興市場消費者面臨空前未有的消費體驗,也讓有心前進新興市場的廠商,不能再沿襲過去在歐美市場適用的老方法。

為了幫助台商,商發院特別針對新興市場零售結構進行初步分析,歸納出亞洲新興市場通路特性,在此先,本文就先以2012年於兩個亞洲新興市場進行兩品類之通路調查為例(中國大陸3C通路,印尼美妝通路),提供我國相關業者進入市場之實戰指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