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糧食、放高利貸、逃漏稅,這可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不過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報導,英國一項研究顯示,莎翁其實是個「無情的商人」(Ruthless businessman),在飢荒之際,囤積糧食高價賣出獲取財富。
英國威爾斯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發表了這個報告,徹底顛覆沙士比亞400年來給人的印象。
負責這項莎翁研究的講師阿契爾(Jayne Archer)告訴美聯社,他認為「批評家和學者可能因為無法贊同莎翁也有自我利益,才會刻意忽略這個面向的莎士比亞。」他說,在研究沙士比亞時,「如果把他在飢荒年代的角色也添加進去,就可以更了解他複雜的個性,也讓他更人性化。」
美聯社報導,16世紀末與17世紀初,正值所謂「小冰河時期」,寒冷和豪雨導致農作物歉收,糧食短缺造成饑荒,研究發現沙士比亞「在15年間收購並囤積糧食,包括穀物、麥芽和大麥,再以高價轉賣給鄰居和當地商人。」
英國廣播電台BBC也有大幅「莎翁是奸商」的報導,指出莎士比亞因為逃漏稅受到當局的監禁威脅;1598年,他還因為在食品短缺時期囤積糧食,遭到起訴。不但如此,莎翁還向那些跟他買了穀物卻付不出錢來的窮人討債,同時拿高價售糧的錢去放高利貸。
不過阿契爾強調,莎士比亞這麼做,是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在連年的飢荒中不會餓死,後人不應該為了他的囤積糧食而過於嚴厲指責他。」
阿契爾主張,了解「不同面向」的莎士比亞,就可以對他的作品有更多投射。比方說,莎士比亞在糧食動亂高峰期的1607年創作的悲劇《英雄叛國記》(Coriolanus),就描述了富商和政治家們,如何製造一場大饑荒,又怎麼在飢荒中獲利。
阿契爾告訴美聯社,這一個研究報告下個月將會在英國最盛大的藝術節「海伊文學節」(Hayliterary Festival)中發表。(朱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