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可燃冰的可能性?太陽號研究船啟程

台德合作探勘西南海域

柯曉翔
user

柯曉翔

2013-04-03

瀏覽數 17,700+

可燃冰的可能性?太陽號研究船啟程
 

全長98公尺、搭載數十位台灣、德國科學家及船員的德國研究船太陽號(Sonne)30日下午3點從高雄港出發,預計航行5週,在台灣西南海域進行探勘天然氣水合物。任務若成功,估計生產能源可供台灣使用20年以上,提升台灣自主能源探勘能力。

這項能源國家型計畫由國科會、台灣大學、海洋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研院海科中心、德國布萊梅大學、萊布尼茲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美國伍茲霍爾研究所共同執行。尤其德方出資210萬歐元(約8800萬台幣)經費,提供貴重儀器,全力支援先進技術。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戚務正表示,世界各國目前積極開發天然氣水合物,以美國、日本與德國居於領先,德國看好台灣的天然資源優勢,台灣西南海域屬被動和活動板塊交界,地質特殊,據估計,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可高達5000億立方公尺。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極區永凍層及大陸邊緣深水陸坡海域,據估計,全球蘊藏天然氣水合物含量為石油蘊含量的2倍之多。

太陽號啟程前,戚務正帶領媒體參觀探勘設備,難掩興奮。他說,德國僅擁有兩台深海視訊採樣器(TVG),其中一台就在太陽號。深海視訊採樣器內建攝影機,可探測深達6000米河床,並取樣2.4噸樣品。

國內核四爭論未休,可燃冰能否成為台灣的能源新希望?台大應用力學所教授陳發林表示,目前核一到核三供應台灣每人每天5度電,若核四停建、核一到核三除役,天然氣一定要上場。

陳發林說,目前台灣天然氣多為進口,滿載發電量不夠,儲存量僅夠10天,「台灣自主天然氣有希望,但儲存槽容量一定要增加。」台大副校長羅清華補充,可燃冰作為替代能源是個方向,但技術上仍待克服,距離商業化生產開發,還有一段路要走。

太陽號研究船將於5月2日返回高雄港,預計6月提出初步台德聯手研究成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