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九六0年代的世界性共同語言是披頭合唱團與搖滾樂,那麼回顧一九八0年代,「環保」是全球的共同意識。近十年來,環保運動從點到面,席捲世界各國,而且方興未艾。
自然的,坊間出現了不少以「環保」為主題的書刊;這些書刊有的是環保團體編著的,有的是熱心的專家學者或環保工作者,以個人身分寫的。在歐美的一些大書店,環保書刊甚至有專櫃陳列,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這種聲勢豈是十年、二十年前能想像得到的?
國內近年來頗注意環保問題。有關環保問題的爭議衝突,常常成為重大的社會新聞。但是國內的環保書刊,泰半是來自西方英文著作的翻譯本,或是西方資料的整理彙編。這當然是由於我們的環保工作起步較晚,並且在台灣接觸世界性的資訊並不容易。
這裡要介紹的兩本中文環保書籍,第一本「環保小小百科」是林順民和汪和瑛合譯的,書中填插了鄭明進的插圖。
這本書基本上是為兒童讀者撰寫的環保知識資料庫。全書分為「觀念」、「實踐」、「實驗」三部分。觀念篇講的是一些環保問題的基本概念,例如什麼是「酸雨」、「溫室效應」等等。實踐篇占全書絕大部分,是教導小朋友一些日常生活中隨手可行的「環保行動」,例如別亂扔鋁罐、隨手關燈。實驗篇則是一些簡單的小實驗,希望能加深小朋友的印象。
「小小百科」是以美國小朋友為對象的書,所以例證、數字都是以美國為參考的,應用在台灣就不見得貼切了。像是「買棵活的聖誕樹」就不符合台灣實況,因為我們的民眾過聖誕節買聖誕樹的不多;其次,此間多以栽種在花盆裡的柏樹類為聖誕樹,而非北美的松、杉類。
另外「小小百科」對十歲的小朋友而言,書中有些「資訊」太重了,如「保護熱帶雨林」就需要更多的解說。台灣的家長、學校老師可以選擇性地抽取適當的材料教小朋友。
馬以工的「一百分媽媽」,雖然也是參考了十餘本國外重要書籍,但是經過她的消化重整,結果就比較切合實際。這本書為什麼叫「一百分媽媽」?是因為作者認為現代婦女在相夫教子時,應加入環保的觀念與行動。所以她選擇了一百個有關環保的項目,告訴讀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何做?
「一百分媽媽」提出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例如菸會致癌,這在台灣仍然有待公眾接受;許多人仍然毫無顧忌地在公共場所吞雲吐霧。
書中「有毒的鍋子」是很好的一篇,這篇告訴讀者,不當的使用食物容器也可能引起中毒。「日用品中的毒物」是提醒我們,在生活中有許多小事物,如臘筆和立可白,都可能是有毒的。
環保運動、環保書刊都有一個潛在的「陷阱」,就是我們可能太執看於自已的「發現」與「見解」,而忽略了也許一個問題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一百分媽媽」談到反對核能發電時,說「只要你自己認為是一個尊重環境的人類,就應該表示反對的意願。」真的有這麼絕對,這麼嚴重嗎?恐怕還需要更多的衡量與思考吧!
(姜保真為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