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協助國內廠商拓展中國二線城市的食品市場商機,外貿協會在11月22日舉辦「中國大陸休閒調理食品及老齡銀髮商機論壇」,邀請中國最大市場調研機構北京慧聰研究分享研究成果,並邀上海元祖夢果子食品公司董事長張秀琬、西安慶南貿易公司總經理賀新凱、長沙納寶食品貿易公司董事長湯志祥,重慶台新商貿公司董事長洪英才等人現身說法,吸引上百位業內人士到場聆聽。
「中國大陸食品市場一年約6兆人民幣,相當於30兆新台幣,而且還不斷成長,」外貿協會秘書長趙永全表示,雖然中國食品以本地品牌為主,但是對於進口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而中國對台灣口味青睞,是台灣廠家的競爭優勢。
針對中國二線城市的調理與休閒食品市場戰局,北京慧聰研究新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劉幸樂觀表示,「何時進去,都還不算晚!」因為就整體環境而言,中國食品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達到25%,部分食品產業的行業集中度相對分散,也提供市場機會。
比方在休閒食品市場,雖然在餅乾糕餅類,有旺旺、康師傅、徐福記等台商站穩市場切入不易,在蔬菜、水果、及堅果加工方面,並沒有強勢知名廠商存在,給予新進者寬廣的發展機會。至於在用於三餐主食的調理食品類,劉幸表示,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上,有國營事業中糧油等公司壟斷,而冷凍食品、速食麵、調味品市場已經是紅海廝殺,比較起來,米麵製造及罐頭行業的競爭壓力較小。雖然在整體市場比重較小,但兩者年複合成長率都有28%,相當可觀。
至於在產品口味上,劉幸建議走多元豐富的路線,因為中國大陸各地方的口味差異大,西南重麻辣、華東重香甜、沿海重鮮美、北方喜歡濃郁口味,很難「一種產品打天下」。比方連麥當勞、肯德基在西南地區都要提供專屬的「麻辣包」,才能獲得當地居民的味蕾的認同。
在通路方面,中國全國性大賣場及連鎖超商採購形式複雜,不但需要「關係」,而且包括上架費、條碼費、節慶費、冷凍櫃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非常多,對新進者往往是很大的負荷。「建議可以考慮新興通路,如休閒食品專賣店及電子商務,」劉幸表示,尤其是休閒食品專賣店如良品舖子、不二家等,雖然市占率尚小,但成長快速,加上成本不高、進入門檻低,對產品介紹也專業,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及購買。
另一方面,劉幸也提醒有意進軍中國食品市場的台灣廠商,不要錯過一年兩度的「糖酒會」。糖酒會每年三月在成都召開,下半年地點不定,但每次舉辦幾乎全中國的食品經銷商都會參加,可以集中接觸各層級、不同類型的盤商及零售商,「不論在會場內或會場外,都有找到好partner的機會!」劉幸說。
(照片:「中國大陸休閒調理食品及老齡銀髮商機論壇」講者,王怡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