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隻看不見的手-現代經濟體制的演變

施建生
user

施建生

1991-10-15

瀏覽數 17,150+

一隻看不見的手-現代經濟體制的演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11月號雜誌 第065期遠見雜誌

凱因斯(J.M. Keynes)在其鉅著「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1936)的結論中如此說:

「……經濟學家與政治哲學家的思想不論當它是對,還是錯,其所具有的力量都要比一般所瞭解的大得多。……我可以肯定地說,如與觀念之潛移默化的力量對比,既得利益者的力量則要小多了。當然,這些觀念是不會立即發揮力量的,總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會發揮。因為在經濟學與政治哲學界中,會受到僅僅發表二、三十年的新理論之影響的還不很多。如此一來一般公務人員、政治人物,乃至一些煽動者,他們所應用的理論就都不會是最新的。但是,對世道人心能發生影響的,不管是好是壞,最終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

凱恩斯這段話說得太真切了。我們試想,二百多年世局的演變,又有那一重大的事件不是受思想與觀念的衝擊而引起的?現在,我們不妨先從經濟方向回顧。

孰優孰劣歷史定奪

近二百年來,對人類社會關係最為密切的,莫過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消長。而二者的興起都導源於學術思想的啟發,前者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後者則是馬克思的「資本論」。

今天大家都知道,所謂資本主義是賴市場機能運作的,而共產主義則著重推行計畫經濟。

二者孰優孰劣,一直爭論不休。直到最近,甚至共產主義者也放棄了計畫經濟,認同市場經濟,這場爭議自可中止。但是我們試想這在共產國家中又經歷了多少辛酸與災難;由此正可驗證凱因斯所言,一種思想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都將發生巨大的力量。

現在要追問的是,何以標榜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會如此成功,而推行計畫經濟的共產主義又如此失敗?

亞當斯密早在「國富論」中道破其中奧秘:

「……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將資本使用於能生產最多價值的途徑,他通常不會存心去增進公共利益,同時也不知道他是增進了多少公共利益。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他卻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引導,去達成一個他根本不想達成的目的。……他為自己追求利益時,在無意中所增進的公共利益,常比他存心要貢獻時大得多。」

亞當斯密當時只憑他對於事態的洞察力,而提出這種「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觀念,並沒有將內涵說得很透徹;但是僅憑這一簡略的理念,就已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的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財富,可見其影響之巨大。

後來許多經濟學家將這種觀念加以闡揚,終於提出完全競爭的理論,將市場經濟的優越性表達無遺。

人類社會由於資源稀少,而面臨三個急待解決的基本問題,就是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同時,也由於資源稀少,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須特別著重效率。

那麼,又如何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在市場中就是利用價格。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也就是其中買賣雙方人數非常多;交易的貨品都是同質的;彼此毫無差異,每個人都接受市場中所決定的價格,而無法單獨對它有所影響,那麼,各人為求自利而到市場從事各種活動的結果,就會自然而然地將資源充分發揮。

但事實上,完全競爭的市場幾乎不存在,我們所面臨的大都是些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也就是說,其中交易的物品雖然同類,但並不同質。同樣是一塊肥皂,或一部汽車,但大小不一,品牌相異;購買者自有不同的偏好,銷售者對產品的價格也就有影響了。他可以提高,也可以減少;但對他最有利的,不見得對他人也是最有利的。

如此,上述那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結果豈非不美滿嗎?但這種市場理論大致上還是準確的。例如,在不完全競爭中,壟斷者固然可以操縱價格,但從長期看來,由於技術不斷改進,這種壟斷地位將會削弱,他還是要面臨競爭,到時他們的產品價格必會下跌。唯其如此,整個經濟主使者仍受市場機能的鞭策,而使之不斷進步,日益富裕。

反觀共產主義的體制,為何開始時氣勢如虹,最後終告不支呢?主要就是由於其所依據的「資本論」,只在批評資本主義,並沒有具體指示如何運作所憧憬的理想社會。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失業後備軍

「資本論」的要義有五點:

第一,強調勞動價值。貨物之所以有價值,完全是因其中蘊含著勞動的關係,也就是價值是由勞動所創造的。

第二,提出剩餘價值。儘管價值是勞動所創造的,但勞動者卻不能得到它的全部;他們得到的,只是足以維生的一部分。例如,假設一個工人每天只要工作八小時,就可以生產出足以供其維生所需的貨物,可是資本家卻要他每天工作十二小時;這多出的四小時工作所創造的價值,就由資本家獲得。

對於這一部分價值,馬克思稱之為「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價值就成為資本家獲利的泉源。所以,他認為利潤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而來的。 資本家又怎能這樣做呢?這是由於資本家掌握了生產工具;而勞動者為了維生,不得不接受這種工作的安排。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要稱前者為資產階級,後者為無產階級的原因。

第三,形成失業後備軍。資本家有了剩餘價值,除了將其中一部分供自己過豪華生活外,仍有餘力購買更多生產工具、更新生產技術,期能製造更多、更好的產品,以獲得更多的利潤。但這樣一來,勞動者的工作就不斷為機器所代替,失業的人數日益增加,而產生所謂「失業後備軍」;工資也日益減少,工人的處境日益貧困。

第四,階級鬥爭激烈化。通過生產技術的創新,資本家固可增加自己的利潤,但這是短暫的;從長期看來,資本家所獲的利潤率必會下降。因為隨著經濟發展,為產業所用的資本自會增加,如果實質工資不變,而剩餘價值又不能增加,則利潤率勢必下降。在這種情形之下,許多小資本家就會支持不住而破產,這就更增加失業人數,同時大資本家又會增加對勞動者的剝削,使其能產生更多剩餘價值,工人的生活就更困苦。

由於資本累積,整個社會生產能力已大為增加,但社會中失業人數激增,無法將社會生產成果全部購買;如此供過於求,經濟衰退與蕭條乃不可免。這一切的變化就更加深勞資雙方的矛盾,而使階級鬥爭更加激烈。

資本主義將崩潰?

第五,資本主義崩潰。在上述多種情形發展之下,社會中「失業後備軍」的陣營日益壯大;勞動者的聲勢日益強烈,最後就在階級鬥爭中獲得勝利,整個資本主義也就這樣步上崩潰的道途,緊接而來的,是一個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一旦發展成熟,必將發生無產階級革命,而歸於幻滅。這就像成熟了的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一樣。

他提出的這些觀念,乍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很能引起共鳴。後來一九一七年無產階級革命果然在俄國爆發,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真的誕生了,自然更增加這些觀念的氣勢,於是共產主義運動就在世界各地展開。由此更可看出思想與觀念如何影響歷史的發展了。

但是,儘管馬克思認為社會事物都是為經濟因素所決定,他都沒有對必將來臨的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如何運作,提出任何說明,而只是簡單地說,在該一社會中,私有財產將被摧毀,人類將不再為貧窮所困,每個人都將「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在這種情形之下,負有建立新社會責任的官員們就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的確,他們對於各種物品也訂出價格,但這種價格是虛幻的,因為它既不反映生產成本,也不反映社會需種工資;但不是真實的,因為它並不能買到其所應買到的物品;他們也有利率,但這種利息並不反映資本的實質成本,也不反映從投資中可得到的報酬。

實行久了以後,由於共產主義本身並無自由競爭的市場,自然也就無法隨著世界價格與國內情勢的變動,將各種物價做不時的調整,結果在調配經濟資源上所犯的錯誤就愈來愈多;所產生之浪費也日益嚴重,最後終於不支。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看出思想與觀念是如何密切地影響歷史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可看出觀念要真正能長期影響歷史發展,其本身必須能導引出一種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局面,不然還是要被淘汰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