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院有保健營養學系暨研究所和食品安全碩士學位學程,保健營養學系是院裡唯一招收大學生的科系。保健營養系的一年級課程,包括基本食物原理、基礎化學、生物學等;二年級進入基礎醫學領域,例如營養學;三年級則有膳食療養、團膳製備、食品化學等課程。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還會安排學生兩個月的選修實習。其中,膳食療養和團膳製備,是系上的重要課程。
系主任謝榮鴻指出,營養師的工作,是維持人體基本功能,尤其是代謝,以及疾病處置。而膳食療養與特定疾病有關,例如在腎臟病前期,若要避免進入急症狀態,導致洗腎,便需控制蛋白質的攝取;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的疾病控制也是,調配這些疾病的飲食,都需要專業、嚴格的訓練課程。
至於團膳製備的課程,四年級的杜培德分享,營養師不管進入醫院或團膳公司,都必須幫忙設計健康菜單。因此三年級學生每週會輪流分組製作50到100人份的「保健便當」,在校內販售。
「健康促進」是學習大方向
保健便當的菜單也會提前公布,杜培德強調,他們不是想出不同菜色就好,「醣類、脂類、蛋白質三大營養素的比例要適當,再換算成時令蔬菜、水果、肉類,設計出完整菜單。」
他透露,保健便當相當受歡迎,常常Google訂購表單一開,一分鐘就完售。
此外,「健康促進」的概念愈來愈受重視,也是學習的大方向之一。「以前比較關心疾病的治療,現在則是預防重於治療的健康促進,」謝榮鴻說,公共衛生學、社區營養學等宏觀課程的比例正日益增加。
營養師面對食材,也常需要和民眾接觸、解說,學生必須具備溝通能力。
三年級的呂依蔓,曾到醫院營養室擔任志工,在為病人記錄飲食歷史時,面對不少長輩、孕婦和小孩。她發現,每個人對營養、飲食的認知都不一樣,她在學校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一餐僅需攝取巴掌大的肉、喝幾匙的湯,有些人想的就是不同,「如何把平常學到的專業,轉換成淺顯易懂的話語和他們溝通,非常重要。」
謝榮鴻觀察,系上學生畢業後,有1∕3會選擇升學,有些學生還會跨到生物、其他醫學領域學習。就業的學生,則會擔任營養師,或進入團膳、健康食品公司就職。
如今受到健康促進概念影響,營養人才更要進入社區,「長照2.0政策推行後,社區需要很多營養師,這不是社工師或護理師能cover的,學生的發展會更多元。」
【需要的學生特質】
有創意、善溝通,願意面對群眾,傳播健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