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曾玉華指出,運動健康科學系的宗旨,是透過學習與實務並進的課程,培養出具科學概念,以運動為經、健康為緯的人才。
因此,藉著教育部選才的千里馬計畫、台北市體育局的競技體能訓練中心計畫等各種產官學合作,學生有機會在求學時期,就實際接觸運動員,發揮所學。
一專多才 自助更助人
運動健康科學系有三大核心課程,分別是運動健身指導、運動健康防護和運動科學研發,基礎課程則有基本防護、運動禁藥、運動心理、營養學等。
但曾玉華強調,學生要一專多才,因此每個人不只學習一門核心,另外兩門專業也要涉獵。
系上不少學生大學前是運動選手,因為受傷,接受過防護員幫助,才決定轉而學習專業防護、健身等知識。「我們的學生不僅自助,學習後還能助人,」曾玉華說。
運動健康科學系相當重視實習,學生三、四年級時,每學期都必須完成100小時的實習。例如學生會在台北市20個基層訓練站為民眾做運動防護、健身指導,有學生曾在台北市立體育場,為不舒服的民眾施行CPR、電擊,救回一條寶貴性命。
學生每年也必須支援四大運動賽事及國際比賽,提供防護、藥檢的服務,「賽會期間,我們就以活動代替課程,」曾玉華說。
但參與賽會有證照門檻,例如從事藥檢工作,必須有運動禁藥證照;系上也規定學生畢業前要考到緊急醫療技術員(EMT)第二級證照。因此從一年級開始,系上就安排專業課程,輔導學生考照。曾玉華自豪表示,系上的學生擁有全校最多證照。
由於學生大量在基層防護站、運動賽會服務,近幾年,運動健康科學系成為高中生的熱門選擇,「很多學生在自傳裡都會寫到,你們的防護員好酷、好專業喔!」曾玉華笑稱。
扎實的急救能力 提升就業力
系上有間特別的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利用實驗室的科學儀器,協助專業運動選手做競技體能檢測和運動機能重建。
「像學生幫選手測腳的肌力,如果兩腳數據差距大,就和教練討論,應該做加強弱的那腳的肌力訓練,」鑽研運動科學研發的部定講師傅思凱指出,學生就用在系上學到的運動健身指導、運動防護、運動科研等知識,在老師、學長姐指導下,開出訓練處方。
但運動健康科學系的學生不是只服務專業運動選手,從大學部讀到碩士班的系上部定講師的余家賢分享,學長姐畢業後,可能擔任健身指導、防護員,或是創立個人工作室,服務高端客群。
他認為,扎實的急救能力是系上優勢。老齡人口愈來愈多,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也需要運動,但相較一般人,這些族群的運動風險較高,健身中心通常不願意為這些族群打造特別服務,「但我們能提供客製化需求,也有急救能力,就業機會會比別人多一點。」
【需要的學生特質】
良好的態度、重視團隊合作能力、服務他人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