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的緬甸,風光如何?從仰光來到中緬台砂石場的路上,讓人體會深刻!
距離仰光三小時車程的泰緬邊境,一座名為甘寧的小村莊裡,一大片密不見天日的橡膠林中,當地區域最大砂石場拔地而起。
從熙來攘往的仰光來到這偏僻的鄉下,得費一番周折。儘管有一段走的道路,號稱是「高速公路」,但路面仍搖搖晃晃得讓人骨頭快要散架。沿路灰塵滿天,只覺快被染成「灰姑娘」。
剛以為到了終點站,卻還得換乘從日本進口、號稱「越野皇者」的二手Land Cruiser,再度上路。在一條無法會車的羊腸小道上,繼續顛簸20分鐘才能到達砂石場。據說附近山頭曾有武裝游擊隊出沒,更為行程平添一絲「冒險」意味。
終於,眼前驀然出現一大片白色的土山,白晃晃陽光下,兩輛大卡車來來回回運送土塊。「光是清除礦山挖下來的土方,就三萬輛卡車運送,」中緬台生態科技執行長莊景佳用手遮眉說,雖說是12月,強烈的紫外線仍照得人眼睛快睜不開來。
每天逾百輛砂石車載貨 川流不息
中緬台生態科技,正是這廣達50英畝花崗岩開採區的主人,擁有距離仰光最近、建築用品質優良的砂石產地。
再往高處開去,礦區的真面目方才盡數顯露。經過探勘,從站立處往下挖掘約13公尺,才會碰觸到花岡岩岩層,岩層上方的土塊是不好的雜質,深入地底20公尺處,才是塊狀的花岡岩。
工程人員先用炸藥爆破方式開山取石,再以破碎錘擊碎成70立方公尺大小。挖土機上上下下運採原石料,裝入傾卸車,載到不遠處的碎石場生產區,倒入軛破,原石料被打碎後從下方排出,落入輸送帶上。四條高達五層樓的輸送帶按照砂石尺寸,分門別類篩檢,最後傾洩而下成四大堆,分別是3∕4吋、1∕2吋、3∕8吋及石粉。
中緬台總經理吳久溫(uKyaw Win)彎腰抓起一把砂石,掌心中的碎石白晰,粒粒大小均勻,「沒摻雜到什麼土,這種石頭就貴了,」他說。
客戶派來的22輪超長拖板車早已等候在一旁,裝滿砂石後迅速開走,載到客戶的混凝土廠,一輛接著一輛,生意十分興隆。
中緬台的砂石年產量50萬立方公尺,一天進出載貨的砂石車高達100多輛,拿去造橋鋪路,由此可知緬甸的基礎建設多麼熱火朝天。
就像公司名稱叫「中緬台」,這間砂石場結合了台灣的管理經驗、中國大陸台商的設備及建廠人員,加上緬甸資金與在地人脈,同時希望為中國、台灣和緬甸創造更多就業賺錢的機會。
曾任東莞萬江台商會長的涂金宗,在廣東做了20年日商鑽頭產品的總代理。2010年,原在日商佑能PCB東莞廠擔任19年總經理的莊景佳,發現緬甸正開放,實地考察後,邀約涂金宗同來發展。
「來到緬甸六年,現在才摸索出一條可行之路,」現任中緬台董事長涂金宗說,緬甸事業走到這一步,其間的路曲曲折折。
初期種植有機蔬菜 遲遲賺不到錢
初期,中緬台轟轟烈烈投入的是有機蔬菜種植,在高速公路旁興建了40棚溫室,種植了甜瓜、蕃茄和空心菜等,一度是規模最大的蔬果生產基地,緬甸前總統登盛(Thein Sein)曾親臨參訪。
觀察到仰光人除了稻米、玉米,蔬果種類和數量都少,原本以為這是機會所在,卻沒想到產能與投入成本無法平衡,久久無法賺錢。
眾人商議後決定,各項重大工程及民間建設飆速興起,投入與基礎建設相關的行業最適合。於是經營方針轉進建材業最上游,兼營混凝土廠副業。
來台就讀大學的緬甸僑生,參與過旗山大橋、新北大橋建設的吳久溫,從溫室栽培再度回到老本行。混凝土雖是營造工程中使用量最大的建築材料,經驗老道的吳久溫卻發現,在緬甸,預拌水泥要用的砂石最難掌控品質,變動極大。
眾人再度商議,決定再轉向生產砂石原料,從源頭管制,徹底解決混凝土品質瑕疵的問題。
也多虧得先前經營有機蔬菜種植,中緬台在緬甸贏得口碑、廣結人脈,為新設砂石場奠下基礎。緬甸十大企業集團之一的KMA,最後決定合作。
有台灣的工程管理作後盾,砂石場在2015年7月進場施工,12月試產。看在緬甸同業眼裡,直呼不可思議,通常整地就得花兩年。
莊景佳強調,在緬甸找不到像中緬台如此大規模穩定出產的砂石場。這也是為什麼,不少緬甸公共工程指定採用中緬台生產的砂石。
結合大陸、台灣資源 開發新商機
緬甸的基礎建設暢旺,中緬台訂單已經接到2017年7月,供不應求,莊景佳不得已踩煞車,叫業務不再接單。
每月奔波於緬甸、大陸、台灣的涂金宗,也積極結合三地資源,開發更多新商機。
他計畫引進台灣最大的落水磚製造廠技術,將場區內堆積如山的石粉,製成滲水磚。這種能吸收雨水的地磚,常見於台灣及大陸眾多社區,涂金宗判斷將在緬甸創造出非常大的市場,獲得緬甸政府支持。
再一個利多消息是,亞洲開發銀行已公開表示,2017年將向緬甸增加提供貸款1.5~3.5億美元,用於提升教育和基礎房屋建設等。
緬甸的基礎建設正方興未艾,為中緬台未來的砂石生意勾勒出美好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