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運動場儼然一個小型的職場。運動本身是競技,需要專業技能;場上有隊友,需要合作、人際關係;更經常面對輸贏。因此,向運動學職場與企業管理,已成新顯學。
永信藥品集團就把排球視為集團「國球」。愛打排球的創辦人李天德體會:「打排球是團隊力量的表現,沒有好團隊哪有好企業呢?」
2006年李天德過世,永信進入第二代集體領導,李家四姊弟即便想法不盡相同,最後卻能妥協、磨合,完成分業不分家的布局。誠如現任永信投控董事長李芳全所言:「排球與籃球不同,球場中間還隔著網子,不會產生肢體衝突。」
為了進一步探究運動中的企管學,《遠見》走訪十多家成功企業與主管,理出向運動學管理的六堂課。
第一課〉向運動學謀略與戰術
一場賽局的成敗,仰賴謀略。體育大學教授張育愷指出,許多運動賽事,除了鬥力、鬥技,最後還得鬥智,仿如職場上的競爭,不僅要實力比人強,更要運用策略,讓「事半」能「功倍」。
2016年里約奧運奪金的許淑淨,就是「智力」取代「體力」的代表。她在奧運前三週練習時拉傷腿後肌,最重只能舉到115公斤,不但落後2014年仁川亞運創下的132公斤紀錄,也遠不及頭號勁敵中國隊黎雅君。
教練蔡溫義心想:「要贏,只能智取!」從進到奧運會場就不著痕跡地布局。根據舉重規則,奧運前選手都必須呈報參考成績,而開把(即第一把)重量(抓舉加挺舉)不能低於參考成績15公斤,參考成績報愈高,雖能恫嚇他國選手,也讓自己開把時壓力更大,只要抓舉或挺舉三次試舉失敗,就宣判失格。
奧運前,蔡溫義繳交許淑淨的參考成績為230公斤,但快比賽時調降至215公斤,其實是真的舉不到230公斤了。但中國隊以為許淑淨低報,刻意保留實力。
在後台準備區,黎雅君挺舉練習都在120公斤以上,蔡溫義為了欺敵,也刻意讓許淑淨假裝練習相同重量,讓中國隊以為許淑淨擁有120公斤以上的實力,又騙了中國隊一次。就這樣,每一關都靠謀略智取,最後,許淑淨雖總成績遠低於過去的實力,卻大贏黎雅君,拿到金牌。
第二課〉在運動中練習情蒐能力
黎雅君大意失荊州,除了許淑淨欺敵成功,更因中國隊的情報蒐集不足。這好比商場競標,情蒐愈完全,就愈能得標。
敵情蒐集與資料分析,都是教練的重則大任。籃球教練往往得細膩地觀察對手的每一場比賽,記錄球隊特色、球員特性,就連身高、體重、位置、情緒穩定、平常習慣得分的位置、球路等都要瞭若指掌,方能擬定戰術。
1988年漢城奧運時,日本棒球隊千方百計蒐集台灣郭李建夫等投手資訊,並把台灣球員的照片,發給所有日本隊球員,讓他們張貼在臥室,以更熟識對手球員,並聘請專家追尋出郭李建夫等投手的配球模式等資訊,終於在奧運比賽獲勝。
第三課〉藉由運動,消弭個人主義
球隊能贏球,關鍵人物當然功不可沒,不過,一旦個人角色太過突出,反而會讓團體運作不協調。在籃球場上,最常看到投籃超準的神射手,一夫當關,卻渾然不知「個人獨秀」已大失分。
以美國職籃湖人隊來說,已經退休的明星球員「小飛俠」布萊恩,向來偏好獨秀。在某次球賽獨攬泰半的球權,全場出手34次,等於是其他四名先發出手的總數,雖獨拿44分,全隊進攻節奏卻被他撕裂。
林書豪在那場比賽成了頭號犧牲者,只能負責把球帶過半場,幾乎球一到布萊恩手上,林書豪不管怎麼高舉雙手要球,布萊恩照樣選擇自己投球。終場湖人慘遭對手修理。
後來另一場比賽,布萊恩大大收斂,雖個人只得17分,但其他先發得分都達兩位數,最後湖人隊贏得勝利。
企業組織就跟球場一樣,每個成員都需要演好自己,但又不能太過搶戲。
第四課〉在運動中修練為組織犧牲的情操
有趣的是,組織裡有些角色不顯眼卻很吃重,他們的犧牲或許不會在歷史上留名,卻能造就團隊。
馬拉松配速員正是如此。通常被稱為「兔子」,引導跑者前進,而後在半程默默退出跑道,讓後頭的跑者們得以用穩定的速度完成賽事,甚至打破紀錄。
在電影《追風》中,彭于晏飾演的自行車破風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破風手一開始騎在全隊最前面,為隊友撥開氣流、對抗風阻,讓其他人用最省的氣力(可節省三到四成體力),騎完前半段。到了後半段退居二線,讓真正一軍用上半場儲備的能量衝刺。
對應到職場,配速員、破風手就好似為組織開疆闢土的先遣部隊,布局完成後,讓主帥順利進駐,讓人體現到企業中「二線人員」的價值。
第五課〉向運動學如何當主管
球隊總教練好比企業CEO。除了面對每個成員,還得制訂團隊績效,扮演經營者(股東)與球員(員工)間的橋梁。
為了球隊成績,總教頭必須讓團隊實力發揮到極致。但有趣的是,運動團體常有1+1<2的狀況,叫做「社會惰化」,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通常會比獨立完成時少。
法國人馬克斯.瑞格曼(Max Ringelmann)曾做拔河比賽實驗,要求受試者在單獨與群體的兩種情境下拔河,同時用儀器來測量拉力。結果發現,一起拔河的人愈多,每個人平均使力就愈少,團隊中有太多「搭便車」的人。
因此,拔河教練必須突顯每個選手的貢獻度,驅策每個成員發揮最大實力。組織領導人何嘗不該如此?
第六課〉向運動學如何用人舉才
運動中,教練安排每個球員的位置和角色,正是管理學中「人才調度」的高度學問。
所謂人有人品、牌有牌品,球亦有球品。愛好運動的人都知道,想快速了解一個人,約他打一場球就知道了。過程中會看到同伴用什麼態度來應對各種場景,顯現出真實本性。
每週上球場揮桿的體育大學副校長黃啟煌指出,一般球場設計都是在大約前方220碼有水坑與沙坑,有些人性急,希望一桿越過沙坑,一旦打進水坑,還罰一桿;卻也有人保守穩健,寧可開球先打到沙坑前,然後再一桿上果嶺。
除了從運動中判斷人的個性外,對企業更大的啟示在於開發源源不斷的人才庫。據統計,美國大聯盟職棒開幕賽,總教練在提交先發名單時,平均有三成是新人。「人才農場」與板凳深度,成為球隊與企業成功的基石。
以洋基隊為例,除了撒鈔票買明星球員,更關鍵的成功要素,是背後龐大、有效率的小聯盟人才培訓機制。明星游擊手基特、王牌救援投手李維拉、王建民,都來自小聯盟,再站上大聯盟。
企業也常面對新事業擴張、人才流動問題,「必須充實自己的『農場』(二軍與板凳球員),隨時調人上場,」體育大學校長高俊雄強調。
總之,運動不如想像中膚淺,有太多的管理哲理蘊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