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舉辦28年來,首次落腳雲林縣虎尾鎮。正當雲林人倒數計時2017年2月11日的盛會時,卻也同時面臨到創縣以來最嚴峻的垃圾危機。 目前雲林已有上萬噸垃圾出不去,每日還以190噸的速度不斷累積,預計春節過後將達到2萬噸。「總不能讓垃圾變成是台灣燈會的名產吧!」雲林環保局長林長造天天為垃圾苦惱不已。
垃圾累積量 像吹氣球愈吹愈大
打從2016年11月1日起,雲林就因無法接受高雄焚化廠代燒垃圾必須回收底渣的條件,每日有近半數的垃圾,無法轉運出去焚化,只能在地累積,像吹氣球一樣愈吹愈大。
11月底來到雲林虎尾鎮的垃圾轉運站。這裡原是當地最大、占地9.4公頃的掩埋場,從大門口到垃圾堆置處,每吋土地底下,都埋著六公尺深的垃圾,總計已有30幾萬噸。
早期台灣未興建焚化廠時,所有垃圾都往地裡埋,即便虎尾一期掩埋場已覆土植被多年,依舊能看到球鞋、垃圾袋、空瓶灌、廣告招牌裸落於外。
擔任虎尾鎮長六年的林文彬指著高5公尺、綿延15公尺長的垃圾山說,根本料想不到,這兩年垃圾問題這麼嚴重。虎尾已經推動垃圾減量,每日垃圾量好不容易從42噸降到28噸,竟然還可以堆成一座山。
就在這同一地點,2016年6月時的虎尾轉運站,垃圾量達到1.6萬噸的驚人數據,垃圾綿延近百公尺,連對面高速公路的身影都被遮蔽,「大批的鳥群聚覓食,這些鳥兒吃太好了,真的會得高血壓,」虎尾鎮公所清潔隊長黃富義自我解嘲。
雲林縣內20個垃圾暫置站,都面臨同樣命運。
當記者於2016年11月21日來到雲林縣府所在地的斗六市垃圾暫置站時,300坪的土地已堆起1500噸垃圾。
中午時分,剛好有隊員開怪手在垃圾堆上夯實,希望擠出更多空間再堆垃圾。由於垃圾已有滑動跡象,斗六市公所清潔隊長楊騏駿要求緊急停止,他發現先前被垃圾推擠的圍牆已傾斜,隨時都有倒塌危險。
11月時,斗六市長謝淑亞還在擔心垃圾很快會累計到3000噸,沒想到不到一個月,12月11日就突破大關。垃圾愈堆愈高,毫無去化跡象,還引發議員、市民代表抗議,揚言若沒有徹底解決,不排除將垃圾載到縣府及環保局傾倒。
經環保局緊急協調後,同意每天轉運30噸垃圾,至於轉運到哪裡,則「不可說」。
承諾不啟用焚化廠 李進勇左右為難
為何雲林的垃圾問題如此嚴重?甚至連要轉運到哪裡都是祕密?
雲林的垃圾問題堪稱全國最棘手複雜,牽涉到龐大債務跟垃圾轉運兩大難題。不少縣府幕僚私下說,「縣長李進勇真的是裡外不是人、有苦說不出。」
回想2014年9月底,李進勇代表民進黨參選雲林縣長,一再對林內鄉親強調:「如果當選縣長,焚化爐將永不啟用」。他萬萬沒料到,2015年前,原本運作順暢的垃圾轉運,會因中部焚化廠滿載,加上風災不斷而出現危機。
從此,雲林的垃圾就成為全島的遊牧垃圾,而且愈來愈難送出門。
環保署因此緊急請託台北市在2016年二次緊急代燒雲林2萬2851噸垃圾,但是消息曝光之後,引起台北市議員抗議,引爆軒然大波。從此環保人員噤若寒蟬,深怕代處理縣市名單走漏,再也沒人肯幫忙。
棘手的是,高雄從11月起要求縣市要回收底渣,雲林無法配合,垃圾再也不能轉運高雄,一個多月來,都快被垃圾淹沒了。 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救急不救窮,」雲林想找外縣市幫忙難上加難。月前,好不容易簽到日處理量僅30噸的合約,被視為天降甘霖,「但斗六市一天垃圾量就有60噸,真的是杯水車薪,」一位清潔隊員無奈說。
就這樣東擠一點焚化量、西減一點垃圾量,每天仍有許多垃圾運不出去,讓環保局長跟廢管科長職缺,成為縣府同仁避之唯恐不及的「金馬」獎。2016年元月轉調環保局長的林長造,連睡覺都會夢到數字:350噸-20噸-50噸-40噸-40噸,再努力一下,還可以減10噸……。最好現實生活的計算機能顯示出0,「我已經有招用到無步(台語,無計可施),」他筋疲力竭地說。
現在,實在沒辦法,數月前無法答應高雄回收底渣的選項也重回談判桌。目前正請20個鄉鎮市清點可能的底渣暫置及去化場,未來將以此為依據,排定垃圾優先處理順序。
甚至連先前不在考慮範圍內的焚化廠啟用,也成為選項之一。
「垃圾是一眠長一吋,一個月就長高好幾公尺,我沒手也沒腳(指預算、政策工具),希望中央正視,」謝淑亞說,垃圾分類、廚餘回收堆肥,能做的我都做了,或許可以重新檢討林內焚化廠這個議題了吧?
這也是為何近年來,當雲林向其他縣市求救時,會經常被反問:雲林自己有焚化廠,為何一直要靠別人燒垃圾?
清潔隊員嘆氣:何時才能不用看人臉色?
其實,雲林不只有可啟用的焚化廠,還造價不低,堪稱全台最大蚊子館之一。
早在2005年就已幾乎完工的林內焚化廠,被當時的縣長蘇治芬為迎合民意,宣布不啟用。
興建廠商達榮遂以縣府片面解約、停建為由,聲請仲裁,2008年雲林縣被判要支付新台幣29億元賠償金。屋漏偏逢連夜雨,2010年最高行政法院又判決林內焚化廠的環評無效。
興建迄今11年,從未試車的焚化廠,累計縣府要賠付約45億元,數十筆縣有土地被查封拍賣後,現在仍積欠廠商23.7億元。
李進勇不僅要面對焚化廠數十億債務,還有縣府200多億的赤字,以及每年不斷攀升的垃圾處理費。不含垃圾轉運費(各鄉鎮負擔部分),十年來,光垃圾焚化處理費就暴增3.4倍。
垃圾處理每噸單價則從2007年922元增至2016年的2034元,累計2016年元月至11月21日共花費1億4480萬元。
長期承受財政及垃圾所苦的李進勇,在2016年5月24日議會質詢時竟然脫口而出「碎屍萬段、剁成肉醬」也會處理林內焚化廠爭議的話,似乎暗示不排除重啟林內焚化廠的環評,跟選前承諾相悖,讓在場議員驚訝不已。
他事後解釋,一年來壓力很大,措辭失當,希望大家諒解。卻也坦承十幾年的政治紛擾,已模糊林內焚化爐的本質;必須還原真相,否則雲林的垃圾、焚化廠問題無法解決。
到了2016年9月,縣府又函請環保署協助解決爭議,但環保署回覆,要求盡速完成焚化廠環評程序,才能依合約內容,分20年補助36億元,協助解決賠償金。
環保署的回覆函,讓重啟環評成為終結「林內焚化廠」噩夢、解決垃危機的一線希望。
這幾個月以來,縣府團隊不斷說明,啟動環評並不等於啟用焚化廠,環評委員全是外部學者專家及環團代表,回歸專業的環評,讓雲林更有立場請中央調度處理垃圾,其他縣市也不再有藉口拒絕代燒。
但縣內卻出現兩派聲音。一派認為焚化廠應該走完環評程序,開始啟用。有一位清潔隊員就對《遠見》記者說:「你們是住在京城的人,比較容易看到大人物,拜託幫我們反應一下,雲林需要焚化爐燒自己的垃圾,不想再看別人的臉色了。」
另一派則是強烈反彈。例如前縣長、現任民進黨立委蘇治芬,就是最大反對力量之一。而焚化廠所在地的林內鄉長張維崢則考量縣民飲用水安全,一定要保護水源區,「誓死反對!」
兩派為焚化廠糾結 雲林人何去何從?
為徹底解決焚化廠爭議,雲林縣府也在12月中旬,向民進黨中央表達欲重啟環評。但民進黨祕書長洪耀福以黨內尚未有共識而反對,行政院副院長林錫耀更十萬火急於12月15日,召集環保署和地方代表開會商討。
會中李進勇再次強調,重啟環評是為了解決垃圾問題,但在場的雲林縣立委劉建國、蘇治芬、民進黨雲林縣議會黨團總召蔡秋敏與議員蔡岳儒都反對。
代表林內鄉出席的前鄉長邱世文及副主席鄭惟仁也揚言,「如果啟用,一定帶鄉民抗爭到底。」
這場臨時會議打亂雲林的規劃,李進勇在黨中央強勢主導下,被迫暫時擱置環評案。
他事後指出,因焚化廠營運與否耗時甚久,對垃圾問題無立即有效幫助,非當務之急。將設法讓問題回歸環保專業討論,決定是否重啟環評。
此戲劇性轉折,讓焚化廠鉅額賠償金無著落,雲林的垃圾勢必永遠要拜託外縣市處理。
從「永不啟用焚化廠」到「碎屍萬段都要處理焚化廠爭議」,李進勇面臨的豈止是民生或個人誠信問題,而是攸關雲林未來的百年大計。
如果政治一再凌駕專業,無法回歸理性解決焚化廠爭議,雲林將面對永無止境的垃圾危機。現在已是70萬雲林人必須正視問題的最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