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老兵心聲

林蕙娟
user

林蕙娟

1991-07-15

瀏覽數 16,200+

老兵心聲
 

本文出自 1991 / 8月號雜誌 第062期遠見雜誌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照著新店溪,「年頭都變了,我們幾十年還是一樣。」八十歲的山西老鄉瘦小佝僂,難懂的腔調沒有表情,但飽經風霜的臉上已刻畫出說這句話的情緒。 低矮、陰溼的違建沿新店溪漫過,就像作家張大春「四喜憂國」裡的老兵,這裡比窮比病比落難。幾十年湊合著住了。拿山西老鄉為例,跨進咿咿啞啞的板門,兩坪房子,有木板床,有鍋爐、有桌椅,是臥室,是廚房,是客廳,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

這樣的老兵全省都有,他們多數在民國五十年以前退役,領了幾百到一萬元不等的退伍金,放下槍桿,赤手空拳自謀生活。

拿了半生槍桿子逃過劫難的壯丁,並不保證能在社會戰場中競爭得勝。謀生技能不足、學識不夠的,成了最基層的勞工,叫賣包子鰻頭、修補皮鞋沙窗、挑水肥、做小買賣、被稱「老芋仔」……。

民國五十年後自軍中退伍下來的官兵,才有終身俸可領,一般人也享受台灣經濟繁榮帶來的成果,而自謀生活的老兵隨著年齡增長,際遇日不順遂。

一比就完蛋 

「這一比就完蛋,為什麼別人那麼好,我像難民?」軍系立委王天競,道出部分老兵向他吐露的心聲。

早在經國先生任退輔會主委時,就提過這些離開部隊的退伍軍人,等於無家可歸,「如果我們不把他們安定,就使社會上不得安定,一個人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就想做出他們十分不願做的事……。」

「老主任委員」的話不幸言中,老兵對退輔會多年「錦上添花有餘,雪中送炭不足」的積怨,在台灣社會變化最快的近五年爆發。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一向最安定的老兵也帶著大餅、水壺走上街頭,「他們沒什麼陰謀,只為了生活,」一位曾參與其中的情治人員透露。

最早發起的自救聯誼會,從二十幾人到登記上萬,滾大雪球又自行分化。一度全省有十幾個老兵團體,他們生活同樣清苦,卻因理念仍有差距,誰也不服誰。「我把老兵分三類,」曾叱吒街頭、站在最前線的一位老兵說,可愛的老兵忠黨愛國;可悲的老兵別人說東往東,說西往西;可惡老兵只為私利而已。

曾上過街頭的老兵或說訴求已有回應,(如返鄉探親、折價收購戰士授田證、安養生活費逐年增加),或說退輔會個別懷柔成功,或感慨老兵分子複雜知識程度又低……總之,「老兵運動是死灰也不復燃了。」

但老兵運動結束,並不表示清苦已完全解決,依山傍水的違建裡老兵仍在,下下棋、發發呆,想過去,不敢想未來。「老蔣總統說要帶我們回去,現在我們卻隨著他三代死在這裡,」老兵問題的陳痾太深,生活稍有改善,滄桑心境依舊,他們只能在社會淘汰邊緣,逐漸凋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