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鑲有一道道顏色繽紛的鋁板遮陽格柵,彷彿是製作傳統戲服一絲絲的多彩織線,甚是顯眼奪目。
這正是花四年興建,正在進行試營運的台灣第一座正式戲曲中心。從現在起,這裡每週都會上演各種台灣與中華傳統戲或曲,延續傳統文化的日月風華。
如此別具特色的戲曲中心,建築的操刀人物當然也是第一流的知名建築大師姚仁喜。
姚仁喜以京劇裡最常見的「一桌二椅」概念,打造三棟建築量體。分別是靠近文林路的前棟售票中心,還有是南北棟的大小表演廳,同時也成為國光劇團、台灣音樂館、台灣國樂團駐團的新家。
姚仁喜對傳統戲曲頗有研究,年輕時期就經常看已故的岳母、台灣表演京劇國寶顧正秋唱戲,耳濡目染下,知道台灣要蓋一座專門給傳統戲曲表演的劇場,自然興致盎然,決定投入競圖。
除了戲曲中心外,近年姚仁喜對於文化建築很感興趣,屏東演藝廳、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等,他都參與其中。他在台灣戲曲中心設置大量戶外空間,除了兩個戶外廣場,南北棟建築中間更規劃一座長梯,可讓人拾級而上,走至頂端,又是一個開放式平台「戲曲平台」。到了盡頭,視野清朗,還能眺望遠方觀音山的秀麗景色。
靈感來自清朝恭王府梁柱圖騰
自試營運以來,戲曲中心每到假日都十足熱鬧,常常一樓在演歌仔戲、擺市集,二樓進行小型戲曲講座,說戲說得如火如荼,「這裡一口氣可在一天之內,舉辦六種不一樣的活動與表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劇藝發展組研究員邱慧齡說,即使路過的民眾不看戲,也能參與其中。
讓民眾不看戲,也能自由穿梭戲曲中心,是姚仁喜對這棟建築的執著。
他認為,台北很多建築都是封閉的,比如說,台北101那麼巨大的量體,經過101卻必須繞道而行,嚴重阻礙人潮流動。但是,「一個好的城市,地面層應該是寬敞且流通的,而非封閉、給人壓力,」他期望建築不能排擠人流,成為一堵障礙。
此外,走在文林路上,面向戲曲中心,不難發現山頭的建築竟會隨著腳步移動而不同。
熟悉姚仁喜設計風格的人,都知道他將建築的光影呈現視為電影鏡頭的流動,空間裡必須有人移影變的變化。
因此他在戲曲中心正面嵌入一道道青、大青、綠、黃、紅五種顏色的格柵,靈感來自清代皇族宅邸恭王府梁柱上的中國傳統輝煌的圖騰,讓現代感十足的建築,也能保有傳統靈魂。
另以三座建築北棟、南棟與前棟列陣,使戲曲中心隨著角度不同,在色彩、建築形體上,都能姿態千千。
行車經過,有時多彩的格柵,顏色若隱若現,忽濃忽淡;建築相互交錯掩映,偌大量體也能給人輕盈的錯覺。
「建築蓋好後,很多人都問我,三個量體哪個是桌,哪個是椅,其實我也看不出來!」他笑著坦白,就是要讓人自行發揮想像,一如傳統京劇,靠著一桌二椅就能搬演各種情節。建築的詮釋應該交由每個人來決定。
曾有人跟他說過,宜蘭蘭陽博物館彷彿是一棟還沒蓋好、像快要倒掉的房子。對於這些說法,他一點都不介意,反倒希望作品能引起各種想像與說法。而戲曲中心讓人潮、建築隨著光影位置流動,其實也代表著台灣的傳統文化在每個時代不停流動,生生不息。
問姚仁喜對這座建築有任何期待?蓄著鬍子的他,瀟灑丟下四個字:「好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