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嚴防肥胖、糖尿病, 拒當中風「候選人」

三高風險2〉每年造成1.1萬人死亡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6-09-20

瀏覽數 4,900+

嚴防肥胖、糖尿病, 拒當中風「候選人」
 

本文出自遠離三高,從三低做起

前腦中風學會理事長許重義認為是中風,因為癌症有很多新藥、新療法不斷問世;而失智者的認知功能雖然逐漸退化,但有些人外表看來正常,甚至還可以趴趴走。只有中風,常是瞬間發作,如果沒有在黃金時間搶救成功,可能癱在床上、生活無法自理,進入復健的漫漫長路,苦了自己,也苦了家人。

台灣一年約有近7萬人中風,1萬1000人死亡,1萬6000人因而引發手腳無力、走路不穩、口歪眼斜,說話不清或癡呆等後遺症,其中三成為中、重度失能。中風及其併發症的醫療花費占健保支出第五名,也是成人殘障的主因。

中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腦血管硬化、血管腔變窄,阻塞造成腦部缺氧性壞死的栓塞型中風;另一種是因腦內出血造成的出血型中風,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

中風非偶然 是長期潛藏病變

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分析,中風看似突然發生的急症,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它是長期在腦內血管產生病變的疾病,當到達一個爆發點時,因外界環境或內在壓力等因素煽風點火下,才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若與癌症相比,中風的致病因子比較明確,也比較容易預防。根據統計,有四成中風,都和高血壓相關,有高血壓者的中風機率是沒有高血壓的六倍;沒有服用藥物控制者,中風的機率更是服藥者的21倍。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腦中風危險因子,十之八九都是因為血壓飆升、爆破血管所致,」鄭建興說,當血壓升高,腦部血管若承受不住壓力,血管壁就可能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引發出血型中風。

至於栓塞型中風,危險因子多而複雜,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都可能導致頸動脈、腦內大動脈粥狀硬化狹窄;甚至心臟內若產生血栓,也會隨著血流跑到腦內動脈產生栓塞,這種心因性血栓,最常因為心房顫動所引起。

國內統計顯示,栓塞型中風發生率是出血型的四倍,所幸已經有藥物治療,死亡率要比出血型中風低。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糖尿病患和肥胖者也是會被中風看上的「候選人」,糖尿病患發生動脈硬化的時間會比正常人早,動脈硬化程度較嚴重,血液黏稠度高,局部血流相對緩慢,容易形成血栓,造成中風。糖尿病引發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三倍。

鄭建興說,糖尿病人不只血糖代謝不良,蛋白質、脂肪等全身營養的代謝也不均衡,血糖控制愈差,中風機率就愈高。

肥胖者中風機率多四成

至於肥胖者,因體內脂肪約占體重的25%到35%,容易發生動脈硬化和高血壓,中風機率也較常人多出四成。

雖然有三高的年輕人,也有人因此中風,但是鄭建興表示,中風病人的平均年齡並沒有下降,中風仍是老化的疾病。估計65歲以上人口,一半有高血壓,總膽固醇超過200mg/dL者,約有一半,有高血糖者占1/3,隨著生理老化,容易發生三高,中風機率也就增加。

他提醒,中風速度就像風一樣快,有三高危險因子者,若突然發生不尋常的劇烈頭痛,就要馬上就醫。統計顯示,腦梗塞中風若能在黃金三小時內急救治療,1/3病人打通血路,接受復健治療,可以恢復到正常程度。

平時更要注意血壓,正常人的血壓應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有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臟者,要更嚴格,不要超過130/80毫米汞柱。而可能讓血管硬化的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40mg/dL,估計腦梗塞中風可減少兩成,因此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00mg/dL以下,每年檢查一次血脂,總膽固醇不要超過200mg/dL。

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也是神經科主任胡朝榮觀察說,30年前,台灣栓塞型與出血型中風的比例約是3:7,現在則是8:2,愈來愈接近的美國9:1,除了和飲食西化、健保實施有關外,不少民眾也知道要好好控制血壓。國內外數據都顯示,近十年來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比例都是下降的,原因不外三高和心血管疾病得到控制與治療。控制體重、三高、戒菸,就可以大幅減少被中風突擊的機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