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週末假日走進台北永康街上的掌門精釀啤酒店鋪,裡面總人聲鼎沸,人人手上端著一杯高腳杯裝盛的啤酒,昏黃燈光下,交流閒聊,享受微醺夜晚。
這間去年甫開幕的店面,每天提供多達16種精釀特色啤酒。店內提供試飲,直到選到滿意的啤酒為止。
精釀啤酒別於一般商業啤酒,酒廠必須具備釀造不同風味酒款的能力,掌門精釀目前擁有60餘種酒款,從德式、美式、比利時式、英式皆俱全。自2014年成立後,端出各式好酒,背後藏著不少拚搏的故事。
全球找靈感,讓工程師上陣研發
會從科技業跨到酒業,源於周芳鉅長年奔波全球的靈感。到德國、美國出差,他常喝到小酒廠釀造的啤酒,都有獨到風味,不少酒更只在精釀地才喝得到。
2013年周芳鉅即與同事深入研究本土精釀啤酒市場。他分析,全球人均啤酒消耗量,德國排第一名,每人每年可喝100公升啤酒,換算下來,每天喝下330毫升。至於亞洲,日本人均啤酒消耗量,落在40公升左右,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大陸也有30公升以上。反觀台灣,人均僅只有20公升,「台灣這麼少,表示市場仍有成長空間,」他認為,背後很可能是台灣人能夠選擇的啤酒總類太少了。於是與幾個PAPAGO創辦人商討,決定成立子公司,再「點名」幾個研發部員工,共投3000萬元,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從頭開始。
原本是工程師的現任掌門精釀首席釀酒師張鈞凱,因善於分析與研發,被派去釀酒。「酵母、啤酒花、麥芽就有好幾百種,配方不同,風味就不一樣,」張鈞凱苦笑,至今不知道已經試了幾百種的配方。
尤其,釀酒要經發酵、熟成,每桶釀的酒都要等一個月才能見真章,風味不對,整桶倒掉,壓力很大。
捨棄瓶裝市場,專攻門市店鋪
但努力沒白費,旗下兩支啤酒帝王司陶特(Imperial Stout)、美式印度淡愛爾(IPA)分別獲得2016年澳洲國際啤酒獎(AIBA)金牌與銅牌。前者色澤烏光,酒體醇厚濃烈,喝起來帶些微巧克力和咖啡的芳甘。後者,加入大量美式啤酒花,風味圓潤清爽。
不過,成立兩年的掌門,雖然有啤酒獎加持,仍處虧損,原因在於對品質的堅持。原來,釀好的啤酒,經裝瓶後,運送過程倘溫度無法維持低溫,很容易變質。張鈞凱解釋,啤酒內有活酵母,若退冰或光照,味道很容易跑掉。因此掌門捨棄瓶裝市場,專攻門市店鋪,堅持鮮釀直送,讓客人喝到啤酒第一手的鮮。
掌門精釀行銷經理侯俊宇估算,平均一間店鋪需花費200餘萬成本,店員要考上品酒師執照才能上工,每個展店的環節,都是成本。到目前為止,掌門精釀平均每個月能產出10噸,必須開6間店鋪才能賺錢。「尚未打算做瓶裝市場,即使虧的錢比較多!」周芳鉅堅持把最新鮮的酒,端到消費者面前才安心。
(酒後請勿開車.未成年請勿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