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走進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可以看見未來,是一句毫不誇張的陳述。
《遠見》早在2010年6月就曾直擊MIT,尋找2020年前的20個大未來。
當時,MIT生醫技轉王藍格(Robert Langer)便對《遠見》預言,生醫工程將有大突破。當年CSAIL主任舒維都點出未來10年科技發展關鍵技術是雲端運算。神經醫學教授蔡立慧則認為,看清楚大腦組織將成重要趨勢。知名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Thurow)當時就提到,全球將陷入循環式經濟衰退。
如今預言都一一實現。
沒想到,還不到2020年,《遠見》為創刊30週年系列報導遍訪全球創新趨勢,重返波士頓,MIT仍是所有創新創意的起點。
巧合的是,今年正是MIT百年一遇的重要時刻。整整100年前,MIT由波士頓跨越查爾斯河,遷址至對岸的劍橋市。百年前,這一帶只是一片廢棄舊工廠,如今已成全球最創新一平方英里地。
四年內 平均百名校友創辦18家公司
走進MIT校園,很多人第一眼就會被一座立有高聳煙囪的發電廠給吸引。這是MIT自有的「中央電廠」(Central Utilities Plant),以汽電共生方式,可為校內100多棟建築源源不絕供應能量。
這座電廠驅動著MIT,而MIT更是驅動全世界創新創業能量的發電廠。
根據MIT一份2015年公布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為止,MIT校友一共在全世界創辦逾三萬家公司,雇用460萬人,總計年營收達1.9兆美元。
這數字換算成GDP,相當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僅次於全球第九大經濟體俄羅斯(2.097萬億元),超過第十大經濟體印度(1.877萬億元)。
其中,MIT校友近十年內創辦公司家數約1萬2000家,近五年內則達到9100家。
報告並估計,到2020年,平均每100位MIT校友將產生18家公司。與上一個十年的13.4家相比,創業能量更成長。史隆管理學院創新事務副院長穆瑞(Fiona Murray)說,「從這裡就可以看出MIT創業教育的成效。」
MIT對世界未來的影響力,最大關鍵就在於蓬勃的創業文化。
「教授大量從事創業,這種文化自從二戰結束以來就一直擁有,」MIT生醫元老洛迪西(Havey Lodish)說。洛迪西本人曾參與創辦七家公司,最有名的是生技大廠健臻(Genzyme),七年前以200億美元賣給法國龍頭藥廠賽諾菲(Sanofi-Aventis),當時員工已多達一萬人。
他的弟弟雷納德,1968年史隆管理學院博士畢業後,就跟指導教授合開公司,不到30歲就成了大富翁。洛迪西淡淡地說,「在這裡,這是很常見的事,每天都在發生。」
就連台灣人來到這裡,也會受MIT洗禮,變得勇於創業。
今年才35歲卻已先後四次創業的生工與電機系合聘副教授盧冠達說,在MIT普遍有一種心理,就是不怕失敗。創業失敗再重來就好。「當你身處在這個環境,當這些故事不斷在你身邊重複上演,自然而然你就會相信這一點。」
MIT人愛創業的原因,就是強調要把研究應用到真實世界,帶來改變,才有意義。Media Lab首席科學家藍森(Kent Larson)對《遠見》解釋,所以「過去我們就常說『demo or die』(要能展示出來,不然就沒用),現在乾脆改成『deploy or die』。」要能應用,否則沒有意義。
盧冠達也同意地說,「我們認為如果你有一項技術,卻沒有走到外界,那就沒有意義,因為它不會對任何人產生真正幫助。」
其實MIT許多研究,雖然極具潛力,但可能還在初期階段,不確定性高。曾任職MIT技術轉移辦公室主任逾20年、深諳科學技術商業化之道的妮爾森(Lita Nelson)指出,在這個階段,他們有的只是幾張紙,「唯有發明者本身願意冒這樣的險去創業,也唯有他們可以一路實現這個技術。」
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真正創新、真正重大的科技,往往就來自這些新創公司,」妮爾森強調。
兩個科技實驗室 改寫人類未來
因此,《遠見》採訪團隊睽違整整六年,決定重回這個全球創新大本營,搶先窺見這些未來真正創新、真正重大的科技。
這一次,《遠見》更深入探訪MIT最負盛名的兩個科技實驗室: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及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
我們採訪媒體實驗室副主任石井裕(Hiroshi Ishii),他領導的「可感知媒體研究小組」(Tangible Media Group),探究各種更自然、更輕鬆、更有趣的人機介面。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用雙手空中操作電腦的劇情,就是找他的團隊當顧問。
石井裕說,他過去以為做研究的挑戰是像征服一座沒有明確路徑的高山。但在MIT,「這裡根本沒有山,你要自己從無到有把一座山建造起來。」
主持「Changing Places」研究群的藍森特別指出,媒體實驗室現有25個研究群,主題包含機器人、人機界面、神經科學、城市設計,甚至還有歌劇與攝影。這讓媒體實驗室成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學界實驗室,「可以這麼跨領域、甚至是反領域界線的。」「或許有其他研究室也想效仿,但很難,因為這是一種文化。」
CSAIL主任羅絲(Daniela Rus)接受《遠見》採訪時也提到,2013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曾研究公布未來12項可望改變生活、企業與全球經濟的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ies),包含移動式網際網路、知識工作自動化、物聯網、雲端以及機器人等,「CSAIL在這12個領域都有研究,而且幾乎都處於領先地位。」
羅絲最大的夢想就是實現「無所不在的機器人」,讓未來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有機器人可用。
「MIT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論你是諾貝爾獎得主,或只是個大學生,都想要解決問題,而且是解決重大問題,」盧冠達觀察。
走在幾乎全以玻璃隔間的媒體實驗室,雖是暑假,實驗室內仍是滿滿研究人員,有人在拼裝樂高積木,有人操作仿生義肢,還有人敲敲打打在做木工。而在造型奇特、沒有一條規則稜線的CSAIL大樓內,還有學生溜著電動直排輪從大廳穿梭而過。這樣讓全世界天才都能樂在其中的實驗場域,難怪可以源源不絕產生能量,驅動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