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被退學的台大肄業生 擠進亞洲30強

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 樂當溫柔狠角色

陳虹瑾
user

陳虹瑾

2016-03-30

瀏覽數 1,051,050+

被退學的台大肄業生 擠進亞洲30強
 

本文出自 2016 / 4月號雜誌 生技股是炒作,還是下一個明星?

演講廳外,有個影子杵在那兒,動也不動。他的襯衫袖子整齊捲到臂上,牛仔褲下緣磨出鬚鬚,拎著沉甸甸的大背包。任何人路過,都會以為那個直挺挺的背影,是個不小心遲到的好學生。

那是一座僅能容納超過百人的演講廳,聽眾全是台大生。主持人唱名,他在掌聲中走上台。

「反正我台大也沒念畢業,」這是他的開場白。

就在一個月前,《富比世》(Forbes)發布第一份亞洲版30位30歲以下創業家《30 Under 30 Asia》名單,他是三名入選的台灣人之一。

林大涵是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光是去年,成軍第一年,就輔導台灣新創團隊募得新台幣3.3億,占全年度台灣群募總額60%,集資成功率高達90%。

這天,他的演講主題是「區塊鏈、群眾募資與P2P網路借貸」。當日行程照常滿檔,上午應邀前往富邦Fintech辦公室、芙彤園生機農田文創,再受邀參與討論建築大師王大閎自宅重建事宜。晚間的演說結束,開車飛奔回公司開會。

他通常在凌晨才到家,腦袋中的「多核CPU」還在運算。夜裡,他常一邊打電動、一邊思考日間未完成的募資案,不時喃喃問著睡眼惺忪的未婚妻劉值言,「這樣做能真正鼓勵到他(同事)嗎?」「我該怎樣做得更好?」

他最怕聽到……

「你那麼聰明,一定可以!」

好學生的人生大多這樣的,理所當然地考上明星高中、明星大學,再拿個名校碩士、博士。幾紙鑲金包銀的畢業證書,是擠進頂尖企業窄門的基本款。

把這些邏輯套用在林大涵身上,只說對了一半:「入學」的那一半。

「親戚都叫他小天才,」林大涵的母親鄭惠美回憶。國中畢業後,他隨著時任師大衛教系教授的鄭惠美前往日本進修,在日本念了一年高中。

高一剛入學的他,日文不識幾個,期中考化學、數學科卻考了個全學年第一,嚇傻老師;鄭惠美還沒適應日文環境,林大涵已透過自學日文的基礎,替她翻譯同桌教授的問題。

「你那麼聰明,一定可以的,」這話,林大涵從小聽到膩。小考前聽過,升學考試前聽過,蹲重考班時,也聽過。但,現實生活中,今年28歲的他,已累計「考」砸過幾次人生。

師大附中畢業的林大涵,沒有花太多力氣就考上政大民族系。大學時期,他缺課缺得凶,卻活躍於社團和棒球隊,是政大卡片遊戲研究社的創社元老。

劉值言和林大涵相識於社團。她回憶,當年辦賽事缺錢,林大涵帶著社員前往販售遊戲卡片的店家,挨家挨戶募來1萬多元。這成了他生命裡「群募」來的第一桶金。

社團以外,他大部分時間花在打棒球、打電動。覺得不太對勁的爸媽,委婉問他有去上課嗎,他答:「有!」問他功課有問題嗎,他則說:「沒有!」

林大涵永遠忘不了,退學通知寄到家裡那天,「攔截失敗」的局面。當他以為矇混過關,躡手躡腳回房,赫然看見房門上貼著退學通知單;同場加映的是一封萬言書,字字句句道盡失望,文末由雙親署名。

「那封信就在那兒,他會閃,但還是要談,」鄭惠美回憶,夫妻倆人徹夜難眠,自責教育失敗。林大涵決定重考,隔年考上台大圖資系。

事隔近十年,父母也是近來看媒體才知道,重考期間,他照樣溜去網咖。

第二次當大學生的林大涵,仍活躍於學生活動。台灣創業風潮已起,他獲得創業界的青睞,還沒畢業,即受邀參與籌備募資平台Flying V。

他幹勁十足,日也做,暝也做,學業擱一旁,文憑被他視如浮雲。太陽花學運時,他募資購買《紐約時報》頭版、太白粉路跑也有他操盤的痕跡。

時任台大圖資系系主任的教授朱則剛說,對林大涵完全不熟,是透過互加臉書好友,長期觀察貼文才知道這學生。

朱則剛回憶,每學期召開導師會,同事們常苦惱不知該如何給缺課學生打成績,交叉比對後常有這樣的對話,「他(林大涵)也沒去上你的課?」

教授的兒子又被退學了。

這次,林大涵直接告訴父母,參與群募的機會不容錯過,不闖,將終身後悔。

「做父母的,心臟要很強!」接連幾次溝通,鄭惠美選擇相信兒子。甚至,她成了募資平台的會員,會贊助案件。在學術圈服務了一輩子的她,近年來改變思惟:「拿到文憑,卻錯過最好的進場時機,文憑又有什麼?」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他的人生證明題

人前顯貴到自我實現

但迎接林大涵的,還有另一個挫折。因理念不和,他無預警遭到創業伙伴解雇。憑著一腔熱血苦幹,卻換來事業上的「被死當」。他不只一次形容,那種感覺,像第三度被退學。

離開了前東家,林大涵成立了貝殼放大,提供問題解決導向的服務,從市場前測、專案至做到推廣行銷,業主跨科技、設計、電影、社會領域。

如今,以集資金額和成效來看,貝殼放大已成亞洲最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但林大涵的企圖心不只於此,今年即將成立美國辦事處、啟動「天使放大」私募股權平台,還要發展固定贊助,支持公益社會型專案。

林大涵常對同事說,人有欲望,但不要害怕它,「重要的是善良的姿態。」

值得注意的是,貝殼放大過去一年已透過無償或墊付費用的方式,提供九件公益社會案件的集資輔導與執行,累計創造超過2000萬元公益集資。

他做事無可挑剔

善良正派 雞婆的大男孩

「很少遇到講話比我還快的人!」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眼中的林大涵,辦事俐落、眼光精準,言談字句訊息量龐大,整句聽完,掐不出一個贅字。

2013年,林大涵主導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舉辦群募露天首映會。

進行募資前,行銷團隊一度悲觀認為募資金額和複雜度都是空前,但林大涵卻信心滿滿。「我本來沒有信心,是大涵跟我們說,他觀察到的能量顯示『這是可以成的』!」王師回憶。 王師記得,當時活動現場人力有限,從回饋品領取到贊助者報到,林大涵皆帶著實習生親力親為。2016年的今天,貝殼放大員工平均年齡26歲,在他的帶領之下,有戰略也有熱血,「難怪年輕人願意跟著他,」王師如此分析。

台灣版月亮杯募資發起人凡妮莎精明幹練,自稱是個超級挑剔的客戶;以往與顧問或公關公司合作,小至文案錯字、標點符號,大到「打高空」的漂亮話術,都會被她一一挑出。但,貝殼放大團隊提供的服務,讓她大讚,無可挑剔。

凡妮莎記憶深刻的是,她在月亮杯群募上線前,發現網頁程式語法設定有問題,聯絡不上工程師,緊急上臉書找林大涵。林大涵「秒回」,保證五分鐘內搞定。當她點開網頁,立刻跳出了新的頁面。

更讓她驚喜的是,貝殼放大團隊除了提供顧問服務,更懂得安撫業主的心。在群募上線前,她一度壓力大到牙齦出血,超擔心募資失敗。但團隊主張,群募數值有多少就是多少,數字,就放著讓它跳。「正派、自信,關鍵時刻扮演我的心靈導師!」凡妮莎說。

父母終看到他「做對的事」

推出小農鮮奶直送服務的「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從獸醫師轉換跑道成為創業家,創業初期完全沒有群募概念。他很感謝林大涵,執行力強、從經驗中累積獨到觀點,優勢無法取代。龔建嘉形容,林大涵重感情、超級阿沙力,樂於共享資源,熱心程度有時堪稱雞婆。

例如,為了協助鮮乳坊宣傳,林大涵協同團隊製作一支宣傳影片,送給龔建嘉。這支影片不在原有的合作項目之內。

貝殼放大辦公室外,還有一座半開放式的木造吧檯,提供新鮮鮮乳與健康調味飲品,這間形象鮮明的「哞哞限定店」,也是林大涵的點子。

文案能力超強、一句話切中要害,似乎成了林大涵個人特色。面試員工時,他甚至出題,「給我一句話就好,告訴我你準備好了。」

採訪的尾聲,記者問他,說了上百個故事,如果要替自己寫個文案,打算如何用一句話來說完自己?

常被形容「用正常人三倍語速說話」的林大涵靜默了。10秒後,他仍安靜著,抓抓頭,打開筆電,翻找著隨筆檔案,「我曾記下來……,有了,」他深呼吸,緩慢地說,「如果可以,我要當一個溫柔的狠角色。」

溫柔和狠勁,可以並存嗎?他恢復語速,飛快地解釋著,可以的,狠角色是把事情做對,意志堅定、勢如破竹;而只有溫柔,才能理直氣和,讓別人慢慢認同你正在進行的「對的事情」。

做對的事情,也只做對的事情。他的理念,團隊看見了,新創界看見了,林大涵的父母也看見了。

一日,鄭惠美傳來LINE的訊息,驕傲地說,「現在大家會說,我是林大涵的媽媽!」短短的一行字,林大涵已經讀了母親的驕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