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正朝著服務業轉型,其中管理是重要核心能力,」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正綱認為,商管學門的學習領域廣,擁有領導與創新思維,對現階段的產業環境來說,具有不可取代價值。
例如,近年各校瘋行創業創新學程,吸引許多商管學生,培養企劃、管理和行銷實作能力。許多人延伸課堂學習,畢業後直接創業,有些則進入新創公司,發揮創意思考。
此外,隨著消費行為改變,近年商管課程開始往網路行銷、電子商務和第三方支付等方向拓展;尤其現在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大增,進階的網路行銷技巧更顯重要。
實習方面,相較於其他系所主打國內實習,商管學群積極接洽海外實習機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例如,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每年派學生到越南、美國、大陸等地,在不同產業學習,引進國外趨勢。
【學長姐經驗談】
〉惠普科技工程專員 陳仕穎
認識自己、找到目標 是關鍵
「我很喜歡挑戰,這對我來說很刺激,」今年23歲的陳仕穎,畢業於台北商業大學國貿系,對工程知識零基礎的她,靠著優異的英文、豐富的活動,以及積極態度,被惠普科技延攬為產品研發處的工程專員。
英文能力的培養,得從小一說起。當時在英文補習班開啟了陳仕穎對英文的濃厚興趣,從小到大,她看英文小說、聽英文歌曲,就連在家裡,也和妹妹用英文溝通,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我一直都沒有放棄英文,好英文讓我有自信心。」
家裡從商的她,為了結合商務知識和語言能力,和平高中畢業後便進入國貿系就讀。「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對外貿易絕對是重要一環,」她談到,國貿系的課程設計相當實務,直接對應職場所需。例如大三的必修課「國際貿易英文會話課」,不僅教導商業禮儀,也模擬對話情境。
在這堂課,每個人都要著正式服裝,分組練習之後,上台示範交換名片、寒暄和開會等,模擬真正的職場情況。陳仕穎進入外商工作後發現,每天面對外國客戶的情境,都在這堂課演練過。
交換學生 打開眼界驗證所學
此外,系上也要求學第二外語,增加就業競爭力。當時她選擇西班牙文,研讀兩年,包含基礎和商用西班牙文。專業課程方面,國貿系在高年級開始分流選課,例如國際貿易實務類,包括貿易法規、國際金融等;企業管理類則有消費者分析、市場調查等。
特別的是,除了課堂學習,陳仕穎的活動經驗比同年齡的人都多,也成為她日後求職順利的最大關鍵。大一下學期暑假,她到日本千業商科大學交換近一個月,由日本教授教導全英文的金融歷史課,並與來自大陸、印度、越南等地的學生一同學習,過程中打開眼界,也驗證所學。
「對我來說,這次是很大的衝擊和啟發,」除了開闊國際觀,她原以為自己英文程度不錯,直到和不同英文口音的人對談,才發現還有許多要補足。
大三時,陳仕穎到微軟實習一年,在公共關係部門擔任行銷助理,幫忙撰寫電子報、設計視覺版面等。由於科技業變化快速,工作者每天要吸收很多知識,也使她決心畢業後要進入科技業。
「剛開始每天都很挫折,」她坦承,進入伺服器的研發部門,一時間都聽不太懂大家的談話,於是她一聽到不懂的術語就馬上問,平時多看科技新聞,假日也不停研究。
工作時,她聆聽行銷部門的需求,並與研發部門分析討論,學習維持成本與控制流程,一刻都不得馬虎,「最重要的就是應變能力和溝通力。」
雖然每天工作都是一項新挑戰,她卻樂此不疲,也找到成就感。有次工程師提出測試機台數量,但她評估分析後,使數量得以再降低,縮減了研發費用,卻仍能達成同樣效果。
她建議,商管學群的學生發展空間大,任何行業都能勝任,但關鍵在於認識自己、找到目標。因此,大學生應多參加課外活動,「這是為了更了解自己,朝夢想邁進一步!」